美国“撤像骚动”冲击安倍历史观

2017/08/22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张石:美国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市当地时间8月11日发生骚乱,多个白人至上主义团体的成员以抗议移除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军事将领罗伯特·李(Robert Edward Lee,1807-1870年)将军的雕像为由走上街头,和反对人士在市中心发生暴力冲突,在这场十余年来白人种族主义者最大规模的集会中,集会者与对集会进行抗议的人们之间发生了暴力冲突,整个事件共造成近40人死伤,而美国的这场“撤像骚动”,有可能会冲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及其追随者的历史观。

 

  罗伯特·李是南北战争中南方邦联最出色的将领。南北战争时,他拒绝上级指派他率领北方联盟军队的任务,辞去公职,回到位于南方的家乡弗吉尼亚州,成为南方邦联率领北弗吉尼亚军的军事将领,1865年4月代表南方向北方联邦投降。战后,他积极推动重建,在其生命的最后数年成为大学校长。

 

 张石 的其他文章

                   

 中国能使安倍打开国内政治困境?

             

    小池百合子是怎样解放日本男人的?

            

 留学状况预示日本必定输给中国

 

 日本发现的“国宝级中国瓷器”是真是假?

         

 中国和日本:哪国法律更严厉?

 

 日本亲人相杀比例激增 中国要警惕

 

 对待中国:特朗普比安倍高明得多

 

 炸死张作霖事件为何在日本又被炒热?

 

 劝说美国不对朝鲜动武是日本的使命

 

 日本是要包围中国还是要包围美国? 

 

 中国人消费日本商品的矛盾状态亟待解决

 

 为何日本人不像有些中国人那样随处接吻?

     

 更多 >>>>

  在史学上,有人认为李将军是蓄奴制度的拥护者,他从岳父那里继承的遗产中包括一批黑奴,他对他们严厉残忍。也有人认为他在思想上是反对蓄奴制的,他在写给妻子的信中曾明确反对蓄奴,称奴隶制是“道德与政治的恶魔”,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种说法是对史料的错误解读和断章取义。1870年李将军去世后,一些思想界的人士认为南方势力明知注定失败却还坚持战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捍卫南方生活方式”的理念而战,不管他们的方向是否正确,但是这种“败局命定”(The Lost Cause)中所表现出的精神是纯粹的,罗伯特·李成了“败局命定”精神的中心代表人物,而战后在北方也有一些有识之士为了促进南北和解,刻意淡化南方邦联维护奴隶制这一“原罪”,对这种想法表示理解。

 

  从19世纪末到1920年代,南北战争的老兵陆续去世,他们的后代开始用各种方式怀念父辈,“败局命定”乡愁式的叙事开始在南方流行,南方各地出现了很多以邦联人物命名的街道、公共设施和雕像,而罗伯特·李的塑像就是在1924年建造的,位于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市“罗伯特·李公园”。

 

  这些南方邦联人物的塑像大部分坐落在政府机构旁边,有历史学家认为:这其实是一种“白人说了算”的象征。

 

  在1865年至1876年的美国重建时期,联邦法律为南方的自由黑人提供一定程度的民权保护。重建时期结束后,南方各州政府、立法机构及法院重新被南方白人所掌控,被称为“列吉姆·克劳法”(Jim Crow laws)的一系列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的法律被通过,用来实行隔离种族。直到1950年代,民权运动在美国兴起,民权团体开始用联邦法律来抵抗“列吉姆·克劳法”。

 

  而在民权运动时期,一度被废除的“邦联旗”作为一种南方地区的文化遗产再度兴起,反对民权运动的势力开始在政府大楼外悬挂南方邦联旗。


 

  2015年6月,一名白人至上主义分子在南卡罗来纳州的一座教堂枪杀了9名黑人,他的个人主页上就有邦联旗的图案。

 

  此次事件之后,美国的废除邦联纪念物运动就进入了一个新高潮。据南方反贫穷法律中心统计,从2015年到2017年4月,美国各地移除了至少60个邦联的标志。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市议会几个月前决定,把“罗伯特·李公园”更名为纪念南北战争解放黑人奴隶的“解放公园”,并计划拆除罗伯特·李的雕像,由此引发白人至上主义团体示威及随后的暴力冲突。

 

  而美国总统特朗普在8月17日公开表示反对拆除南北战争时期支持奴隶制的南部邦联的遗迹,有舆论认为,这是与白人民族主义者遥相呼应,引起媒体和来自共和党同僚们的强烈指责。

 

  这次发生在美国的“撤像骚动”,也使笔者想起了安倍的著作《走向美丽之国》,他这本书中,安倍引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柯宾·德克教授的话说:“在美国的阿灵顿国立公墓中,埋葬着一部分拥护奴隶制的南军将兵,如果按反对小泉参拜的人们的道理来说,美国总统如参拜国立墓地,就是悼念南军将兵之灵,就是使奴隶制正当化。可是无论总统还是大多数美国国民都不这样想,他们一方面承认南军将兵为不光彩的目的战死,另一方面又觉得他们的灵魂是值得追悼的,而日本政府和国民悼念包括或许做过不光彩事情的人在内的战争牺牲者,也是很自然的。”(1)

 

  阿灵顿国家公墓(Arlington National Cemetery)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旁边,1864年6月15日开始作为军人公墓使用。

 

  阿灵顿国家公墓占地624 英亩(2.53 平方公里),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建立,其中安葬了美国国家战争中牺牲的美国军人,包括南北战争、韩战、越战以至于最近的伊拉克战争与阿富汗战争等。

 

  这里原先遍布树林,是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的曾孙女安娜和她丈夫罗伯特·李的住宅和庄园,李反叛后他的庄园被国家没收。

 

  这里也埋葬着一部分南军士兵,还有阿灵顿宫(Arlington House),也称罗伯特·李纪念馆(The Robert E. Lee Memorial)或卡斯蒂斯-李公馆(Custis-Lee Mansion),原为罗伯特·李将军的故居。

 

  而在日本的文化中,有“死者即佛”的思想,这是日本独特的佛教文化,在除日本以外的世界上任何佛教国家也不曾见到。在日本的词典上,在解释“佛”这个词时,有一种解释就是“死者”。

 

  关于这种思想的起源,日本国内学术界也没有定论,而据《岩波佛教词典》介绍:“日本中世以后,有一种祭祀死者的器具(分字下面加瓦字,日文发音‘ほとき’)的读音与日语的‘佛(ほとけ)’的读音相近,渐渐也被用来称呼死者,同时,在日本,人本身也被看成神(人神),而在佛教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日本人把佛也看成神的一种(蕃神),以此推测,人就是佛,进而也把祖先和死者称为‘佛’。(1)


 

  另一方面,在日本的民间信仰(古神道)和在这一信仰支配下形成的丧葬传统中,人死后不久的灵魂,被称为“死灵”,或曰“荒灵”,这样的灵魂往往会作祟于人间,而经过一定年数的供奉,“死灵”或曰“荒灵”则在不断的供奉中净化,逐渐失去个性,成为偌大无边的“善灵”--“祖灵”的一部分。这种观念也使日本人认为:死者不论生前做了什么事,最后终究会“成佛”。而安倍的“参拜靖国神社合理论”,可能就来源于日本的传统观念,但是由于日本的这种观念非常独特,对于其他的民族很难说得通,因此安倍引用阿灵顿国家公墓的事作为论据,认为美国人也有同样的历史观和生死观。

 

  而这次美国发生的大规模的“撤像运动”和由此产生的激烈冲突,凸显了美国人在历史观上的再次的分裂,悼念和纪念那些“包括做过不光彩事情的人在内的战争牺牲者”及历史人物,正在成为美国人历史观和价值观分裂的火种,也动摇着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合理论”的一个来自美国的论据。

 

  (1)安倍晋三《走向美丽之国》,文艺春秋,2006年,74页。)

  (2)中村元、福永光司、田村芳朗、今也达编著《岩波佛教辞典》,岩波书店,1989年出版,743页。

 

本文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  

 

张石

 张石 简历:

1985年,中国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研究生院毕业,获硕士学位。1988年到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4年到1996年,东

京大学教养系客座研究员,现任日本《中文导报》副主编。著有《庄子和现代主义》、《川端康成与东方古典》、《樱雪鸿泥》、《寒山与日本文化》、《东京伤逝》、《孙中山与大月薰—一段不为人知的浪漫史》等著作。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