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启示中国人学习日本人个人修养
2015/12/30
![]() |
张石 |
由于有这种意识和修养,日本人从不会在公共场所或街上乱扔垃圾,对于自己在消费过程中出现的垃圾,有垃圾箱时就扔到垃圾箱里,没有垃圾箱时一律自己拿回家。他们认为:如果随便乱扔垃圾,会使环境不整洁,使他人看到后产生不快感,这样就给他人“添了麻烦”,而给他人“添了麻烦”,就触动了他们的道德底线,因此在日本的公共场所和旅游景点,几乎看不到乱扔垃圾的,也看不到在中国每天早晨都可以看到的那种扫大街的清洁工,因为没有垃圾可扫,这和中国到节假日时旅游景点垃圾满地的现象形成鲜明的对照。
据中国新闻网微博2015年10月3日报道:“国庆长假,香山是北京热门景点之一。香山公园的140余名环卫工人每天工作15个小时,多数时间在陡峭的山路和峭壁边上捡拾垃圾。10月1日、2日两天,共捡拾了6吨垃圾。很多游客呼吁‘为了他们别再乱扔垃圾’!不乱丢垃圾,让环卫工少弯一次腰,你能做到吗?”
目前日本全面实现了垃圾分类,而据2015年2月6日《南方周末》的电子报报道,“早在2004年,中国就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垃圾产生国。根据世界银行2012年发布的报告,2011年,全球产生城市固体垃圾约13亿吨,而亚太地区约产生2.7亿吨,其中中国占了70%。”
“中国的垃圾分类在大陆被正式提出可追溯到2000年,建设部城市建设司确定北上广等八个城市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
“但在缺乏可操作性指导和法律缺位的情况下,国内试点城市的垃圾分类工作并不顺利。据《人民日报》报道,我国首批8个城市试点垃圾分类收效甚微。”(刘文慧“中国垃圾分类史”).
而实现垃圾分类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每个人必须遵守分类的原则,什么垃圾放到什么地方,哪一天扔什么垃圾必须严守,而不愿意给他人添麻烦的日本人,绝对不愿意让自己乱扔的垃圾给其他人带来麻烦、不快和烦恼,因此每个人都会记得什么垃圾扔到什么地方,什么日子扔什么样垃圾。日本美丽的环境,与守则守时,不希望给他人添麻烦的日本人的个人修养是不可分的,而看看中国在旅游地和公共场所那些乱扔的垃圾,不得不让人怀疑:就是彻底实现了垃圾分类,人们真的会认真履行这些分类规则吗?
据2015年10月8日香港《明报》网报道:“青海省青海湖在国庆期间吸引了大量游客,据官方数据,单是10月1日0时至晚上6时,景区客流量就达到5343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0%。
《新京报》记者环湖走访多个景点,发现一处土坑垃圾场,该处距离民居不过200米。村民阿扎西说,这个坑是4年前建筑取土留下,后来附近村民开始倾倒垃圾,而近年旅客餐饮或生活垃圾都倒到这里。他指出,一旦起风,垃圾袋漫天飞舞,飘到牧民家、地裡、草场,常有牛死亡,剖开牛肚子,发现胃里有垃圾。另外,垃圾场恶臭的液体溢出,流入草场,而下游不远处的黑马河,就是直通青海湖。”
目前在中国,这种乱扔垃圾,建立“约定俗称”的垃圾站的现象还很普遍,由于这种个人修养和意识上的原因,中国实现全面的垃圾分类的路程还相当遥远。
听一位朋友对我说,她的丈夫是一个普通的日本人,也是一个很守规矩的人,平时的礼貌人情不用说,就是在扔垃圾时,也非常仔细认真。在他用纸杯喝完饮料时,一定要用清水把杯子冲洗干净后再扔掉。问他为什么?他说残留下来的糖液等会产生一些腐败物质,这样会污染环境。
为了找回青山绿水,再现树绿天蓝,不仅需要国家、企业下大力气治理,每个人“从我做起”,学习日本人的环境意识和个人修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
张石 简历
1985年,中国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研究生院毕业,获硕士学位。1988年到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4年到1996年,东京大学教养系客座研究员,现任日本《中文导报》副主编。著有《庄子和现代主义》、《川端康成与东方古典》、《樱雪鸿泥》、《寒山与日本文化》、《东京伤逝》、《孙中山与大月薰—一段不为人知的浪漫史》等著作。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