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到底有没有中医?
2015/11/06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曾经有过否定中医的思潮,文学家鲁迅就是代表人物之一。而最近几年,这种思潮在中国再起,代表人物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
![]() |
张石 |
“为什么现在文部科学省会做出如此的《典型核心课程指南》呢?北里大学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所长花轮寿彦说:‘历史的潮流站在我们一边了。’
明治时代是战争的时代,外科和感染科是重要的,因此德国医学当时很有魅力。而今天慢性病和老化是时代的焦点。花轮寿彦说:“在这个领域中,研究局部的西欧的科学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因此将身心融为一体,着眼于人的整体的中医浮出了水面。”(见2005年1月17日《朝日新闻》夕刊)
|
那么日本到底有没有中医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中医?俞天任先生说:“‘中医’是中国人相对于西洋医术而对本国传统医术的称呼,也就是“中国的医术”,中国的医术发源于中国,传到了中国的邻国,比如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到后来凡学着中国人的样子用筷子吃饭的地方也就都学着中国人吃一样的药。”
那么我们就按照俞先生的这个对中医所下的定义来证明日本有没有中医。任先生又说:“其实日本的‘汉方医’虽然从总体来说属于东方医学,有点像中医,但是中医学传到日本之后日本自己发展出来的,和中医并不一样,最显著的特征是中医学里的阴阳五行那种似是而非的玄学巫术被全部剔除了,日本的汉方医学其实是一种对中医药典整理的学问,主要是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起源于《伤寒杂病论》的著作里寻找认真的药方和验方治病,所以日本的汉方医学有不少有效的处方。”
按照俞先生的说法,中医就是“中国的医术”,比如说“学着中国人吃一样的药”,那么为什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方和验方就不是“中国的医术”了吗?
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汉方医”?
日本的中医师,在日语里叫“汉方医”,按照日本辞书《电子大辞泉》的解释,就是“用中药方剂和医术诊断及治疗的医生”,而维基百科日文版解释为:“用号脉、腹诊、舌诊等传统中国医学(东洋医学)的手法看病观证,用生药配成的汉方药进行治疗的医生。”正像西医传到中国以后,相对于西医管传统医生叫“中医”一样,日本也是在明治维新之后承认了西医,开始把传统的医生称为“汉方医”的。也正像中国中医的别称叫“汉医”一样,日本的“汉方医”的别称也叫“汉医”,因此笔者认为,尽管中国的现代中医师及日本的汉方医随着时代的变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翻译成汉语时仍可以翻译成“中医师”,如果翻译成“用中药方剂和医术诊断及治疗的医生”等则太啰嗦了,但是无论俞天任先生的文章还是拙文,所谓“中医”的概念,指的不是中医师,而是像俞先生所表述的那样,是“中国的医术”,而在这里我们所用的日语原词“汉方医”,指的也是“医术”,全称应该是“汉方医学”。
中医学大约在5世及从朝鲜传入日本,据史书《古事记》记载,公元414年朝鲜新罗的金武氏携医术来到日本,并治好了当时允恭天皇的病,这是中医传到日本的最早的记录。平安时代宫中医官丹波康赖永观二年(984年)向朝廷献上自己撰写了《医心方》一书,全书共30卷,用中文写成,其内容包括医师的伦理、医学总论、各种疾病的治疗、保健养生以及房中术等,书中大量引用中国唐代所存医书的内容,可谓是集当时中医学之精髓,是日本现存的最古的医书,他是开创日本中医的第一人。从5世及到15世纪,日本在学术、临床以及行政管理等环节全面接受中医药,形成了日本汉方医学。
中医在日本得到真正地发展应该是在16世纪。室町·战国时代的日本僧医田代三喜于长享元年(1487年)赴明朝留学,当时在中国,金元时代的李东垣,朱丹溪学说盛行,三喜师事僧医月湖学习李朱学说,后携月湖著《全九集》《济阴方》等许多书籍回国,设医馆治病救人。他招收弟子,著书立说,并创立了日本医学的“后世学派”,这一流派在中国被称“中医派”。该派主要以宋翰林医官院王怀隐、王佑、郑彦、陈昭遇等人依据医局所藏北宋以前各种方书、名家验方并宋太宗亲验医方,又广泛收集民间效方集体编写而成的《太平圣惠方》和明代江西省十大名医龚廷贤撰于万历十五年(1587)的涉及内、外、妇、儿诸科的综合性医学著作《万病回春》为指南行医。
而江户初期的医师名古屋玄医受中国金元时期易水学派等影响,并学习中国明末清初名医俞嘉言的《伤寒尚论篇全书》《医门法律》等书,提倡医学崇古论,尊宗师张仲景而废黜百家,创立了“古方派”。“中医派”提倡病因病机方式,也就是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也就是辩证论治方式;“古方派”主张以《伤寒论》为基础的方证相对模式,在不考虑病因病机的前提下,重视证和方的对应关系。
日本汉方医古时的主流是中医派;近代的主流是古方派。中医派和古方派曾有过激烈的冲突。现在乃有对立,而在江户时代中、晚期,还产生了古方·后世折衷学派。由于中医派在理论上的更新不够,到1980年代,开始衰退,而古方派明显占了上风。
明治时期,医学主流也从汉方医学转向西方医学,1874年(明治7年)制定实行了新的医疗制度,医学校几乎不再进行汉方,或曰中医授课,1906年以后,特别是在一战以后,日本出现了重新评价汉方医学的形势,汉方医学得到某种程度的复兴。20世70年代以后,由于中日邦交正常和中国针刺麻醉的启发,日本汉方医学出现了一派兴旺景象,其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官方给予愈来愈多的关注,大多数公众在保健、医疗方面对其持信任态度,临床使用汉方药日益增加。日本现有70-80%的医生会使用汉方药。从1980年代开始,日本与中国的交流不断增多,现代中医学也被引入,经过30年的努力,现代中医学在日本的汉方界普及,中医学的想法和临床在日本深深扎根。从事汉方医学、针灸及按摩的医师已有十几万人。汉方药进入了社会保险,1976年汉方药被政府承认后,大部分可在健康保险中报销,主要汉方制剂被定为保险制剂在全国通用。政府投资建立汉方研究机构,并制定了汉方医学研究计划。各级汉方学术组织、团体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学术气氛非常活跃。“中医”这个中国描述传统医学的新词,也常被被直接使用,日本有以日本大学脑神经外科教授酒谷薰为理事长的日本中医学会。当然,日本的汉方医(在日本也称“汉医”)会有本土的特色,现在的新词“中医”和中国古代医学及日本的汉方医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完全重叠,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基础都是传统的中国医学。
如果按照俞先生的说法中医是“中国的医术”的话,那么中医从公元5世纪传到日本后,一直都存在,根本不存在“日本没有中医”的事实,不管它叫“汉医”还是“汉方医”。
第三我们来看一看日本汉方医剔除了“阴阳五行”学说吗?
俞先生文章说:“中医学传到日本之后日本自己发展出来的,和中医并不一样,最显著的特征是中医学里的阴阳五行那种似是而非的玄学巫术被全部剔除了”,这种说法无论从历史上讲还是从现实上来看都不是事实,日本几乎所有从事东洋医学的人都认为:“阴阳五行是所有东洋医学的基础”(见日本大和针灸治疗院网页)。日本确实有过一个阶段对中医有过“重药不重医”的倾向,但是哪一个中药方不贯穿“阴阳五行”的精神呢?而且日本的中成药在药典上会对其中医药理进行说明,如在说明在日本医疗机构每年处方量达2000万件的“葛根汤”时指出:
适应症(体质):表证、实证和中间证(在身体的中间一带)、寒证(恶寒)。
而在这个汉方药的备考中则写道:
●汉方是产生在中国的体系化的医学,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从古时传到日本,并完成了其独特的发展。
●汉方的特征,是从身体的整体出发,调整整个身体的状态,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因此汉方不只看症状,而必须诊断每个人的体质。而患病时表现身体的状态和体质的东西,就是“证”的概念。这种考虑问题的方法和西医在脏器和组织中寻找原因形成鲜明的对照。汉方的好处就在于,与其说是从药出发,不如说是以“证”看人。
(药的110:药事典版。http://www.interq.or.jp/ox/dwm/se/se52/se5200013.html)
讲“证”就离不开阴阳,中医讲“阴阳辨证”,指的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此为中医辨证学的基本纲领,对于汉方药,就是“重药不重医”,也是离不开阴阳的。
也有日本医生根据“证”进行诊断治疗,曾任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教授的寺泽捷年先生等,在富山医科药科大学附属病院和汉诊疗科根据血象和“证”相结合诊断并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并采用中药“桂枝茯苓丸”和“防已黄耆汤”进行治疗。
另外日本针灸特别盛行,如果按照俞先生有关中医是“中国的医术”的定义的话,针灸可是一点不掺假的“中国的医术”的一种,都登录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日本的针灸师多达约12万人,而且不像俞先生说的那样,是“没有人知道”的中医,而是像葛根汤一样,在日本家喻户晓。据笔者调查,所有的学习针灸的人,都以阴阳五行为基础课,根本就不存在所谓“剔除”的问题。
笔者在“日本人为什么不像中国人那样攻击”一文指出:
从2004年4月开始,日本80个医科大学及综合性大学医学系,都开始讲授中医。
为了配合这一新的开端,日本东洋医学会学术教育委员会理事等54人分担执笔,并在2002年12月完成了教材《入门汉方医学》,这本书第二章“诊断和治疗”中的第二节里专门讲阴阳,其中包括:“伤寒论中的阴阳背景”、“患病时期和治疗方针”、“全体阴阳”、“部分阴阳”等,而在第二章第五节“五脏六腑”中,专门讲五行,其中包括“从五行所见生命活动与五脏活动”、“五脏的的病态和治疗实践”(1),哪里有什么“中医学里的阴阳五行那种似是而非的玄学巫术被全部剔除了”之说呢?
总之,如果按照俞天任先生有关中医的定义:“‘中医’是中国人相对于西洋医术而对本国传统医术的称呼,也就是“中国的医术”,中国的医术发源于中国,传到了中国的邻国,比如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到后来凡学着中国人的样子用筷子吃饭的地方也就都学着中国人吃一样的药。”那么中医就在日本始终存在,但是日本现在确实没有像中国那样的开生药方让病人自己去抓药的中医师,这也是现在日本中医和中国中医的不同点。
(1)日本东洋医学会学术教育委员会编辑《入门汉方医学》,南江堂,2002年12月出版。
本文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
张石 简历
1985年,中国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研究生院毕业,获硕士学位。1988年到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4年到1996年,东京大学教养系客座研究员,现任日本《中文导报》副主编。著有《庄子和现代主义》、《川端康成与东方古典》、《樱雪鸿泥》、《寒山与日本文化》、《东京伤逝》、《孙中山与大月薰—一段不为人知的浪漫史》等著作。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