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董事长:开放才能创新
2011/12/13
![]() |
在八国集团(G8)首脑会议召开前夕,谷 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出席了2011年 5月在巴黎举行的互联网经营者会议“ e―G8”(AP) |
美国谷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人们往往认为“要进行创新离不开技术”,但我觉得未必如此。
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上改变世界的几项创新之举,就会发现技术并非创新的根本性因素。例如索尼的“Walkman”在世界范围内改变了音乐欣赏模式,是大家公认的创新型产品,而这种创新就源自于“开放”,即面对新创意的开放性、超越界限的开放性、针对相互协作的开放性。
什么是针对相互协作的开放呢?当有人问“最满意的谷歌产品是什么”时,我的回答既不是Gmail也不是谷歌地图,而是“谷歌这个企业本身”。
在最近10年里,我一直将构筑一个优秀人才社区作为最优先考虑的事情,这样就可以在我离开之后,即便现在的产品全部被下一种创新所取代,谷歌也能长久持续下去。无论是报酬还是挑战、责任,全都实现共享,只有这样的社区才能拥有远大的理想并努力去实现它。
这一人才社区概念将通过互联网跨越企业和国境,扩大到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谷歌面向智能手机提供的免费操作系统)安卓系统,现在已经配备到超过1亿9千万台便携终端上。
由于安卓系统的源码是开放的,因此外部人士可通过对代码进行改进,向社会提供我们完全想像不到的产品。韩国的三星电子、LG电子、台湾的HTC等企业正在充分践行这一理念。
通过源码开放,扩大了开发人员和消费者的选择范围。由应用软件开发人员与创业者组成的全球社区创造出了超过35万个应用软件,已经发展成一个行业。像这样原本希望在谷歌内部实现的相互协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有可能演变成与全世界安卓开发人员的相互协作。
针对相互协作的开放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我们再看下另外一个例子。
数年之前,印度谷歌的工程师们对很多人还不了解印度感到不满,为此公开了普通人员也可以使用卫星照片联合制作数字地图的工具MapMaker。其反响之大让人意想不到。
![]() |
NTT DoCoMo安装安卓系统的三星电子 产智能手机“Galaxy S II LTE SC-03D” |
我认为谷歌的开放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企业层次上,还要努力在社会上形成这样的社区。我们必须向全世界开放。
互联网消除了阻碍人们思想的壁垒。由于在数字世界里不存在地理上的边界,因此现在已经不存在所谓的本地业务。无论是市场、顾客还是合作伙伴、交易对象,已经全部实现了全球化。
因此问题的关键就是自身是否实现了全球化。今后您和世界的距离还会继续进一步缩短。不仅是亚洲国家,巴西、俄罗斯、中东各国等新的经济势力也在崛起。另外,中产阶级正在全世界诞生,预计今后会具有强大的购买力。
互联网显然已经成了和这个新世界打交道的最好方法。十年前曾有人提出将再有30亿人开始利用互联网,这些用户几乎全都来自新兴经济体。到了2011年的现在,无论哪个领域的商业经营都可以利用这一机会。
由于互联网对部分行业的影响,也有人觉得互联网是一种威胁。但通过互联网得到的好处毫无疑问是非常大的。抛开社会上的无端猜测,我们将目光转向今年的经济报告这些具体数字,就可以看到其效果所在。
在日本,互联网相关行业占全社会GDP的3.7%,超过了汽车制造业。另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企业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根据麦肯锡公司的推算,由于互联网的因素每失去一个工作岗位,就会创造出2.6个新的岗位。
这个数字只属于现在完全开放的互联网,并不能保证开放的现状会继续保持下去。当今所有的商业活动都是互联网经营,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在经济上的效果,就得继续维持互联网的开放性。
我认为开放性不会轻易地丧失。但如果没有了开放性,消费者就会被剥夺选择的自由,企业陷入自我满足,社会也将失去创新意识。
基于上述背景,谷歌决心一如既往地按照开放源码提供安卓系统。这也是我想对以日本为首的亚洲各国合作伙伴所要说的。开放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一个崇高的理念,也是必胜的战略。
安卓在亚洲的成功就证明了这一点。谷歌一直在努力向新的合作伙伴、新的地区、新的创意进行开放,并收获了与这些努力成正比的成功。智能手机的成功、谷歌的成功,以及许许多多企业的成功都源自于完全开放的平台。
互联网不属于任何一个人。正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所以互联网的成功也是所有互联网用户的成功。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