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定康:世界该如何接纳中国
2013/10/30
![]() |
牛津大学名誉校长 彭定康 |
同时,美国也正在失去要在全球发挥领导性作用的意愿。越战后,美国在对外关系和事物中态度曾变得消极。而如今,陷入僵局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正对其产生负面影响。
而围绕叙利亚内战,各国的应对也反映出了一个缺少领导者的世界。所有国家都避免涉及叙利亚问题的背后,不只因为该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要获得(更注重国内的)本国选民的支持并非易事。要应对环境问题、有组织犯罪和武器扩散等问题,国际间合作不可或缺,但各国领导人却对引导舆论变得消极。
美国的国力依然远超过其他国家。同时一直在实现技术革新,而页岩气革命又带来了制造业的复苏。通过从全球吸引最优秀人才,在全球排名前50的大学中,42所集中在美国。而美国占全球防卫支出的40%。在涉及任何问题上,美国今后仍将继续是唯一的重要国家。
|
中国的和平发展符合全球的利益。全球需要避免被称为“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是一位古希腊历史学家,记述了崛起的斯巴达和盟主雅典之间发生的战争)。也有避开政治改革,让社会的不满朝向民族主义的担心。在亚洲,也正因为中国和日本等国在相关历史问题上没有取得和解,因此更充满不确定性。
很多国家都存在过度民族主义带来的威胁。美国共和党一部分议员围绕预算问题,险些酿成债务违约风险,这令人难以想象。扭曲的爱国主义正在进一步降低美国的影响力。21世纪主宰全球的将是思想而不是国家。具有普遍包容性的制度将成为新思想的基石。而自由的政治和经济的组合才是最佳选择,这点不会改变。
彭定康(Chris Patten)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前的最后一任香港总督。先后担任英国保守党主席、欧盟委员会对外关系委员等职。自2003年起担任牛津大学名誉校长。现年69岁。
<记者观点>应努力实现中日和解
一位失去一条腿的退伍士兵拄着拐杖走在飘扬着无数国旗的街头。这是法国画家马奈描绘19世纪普(德国)法战争后情景的一幅画。彭定康对各国重视国内的心理和民族主义高涨迹象表示了担忧。认为,战后欧洲的成果是多次发生战争的德法两国实现的和解,同时指出,“日本和中国有关历史问题的和解仍未实现”。美国的衰退和中国的崛起带来的不稳定局势的震源地就在亚洲。“如何接纳中国”这一课题对日本来说尤为重要。
日本经济新闻(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 古川英治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