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讲述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2013/07/01


     编者按:中国外长王毅6月28日在清华大学的“世界和平论坛”上发表演讲,讲述中国正在探索的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政策。王毅在演讲中称:“在海洋权益争议解决之前,各方可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还强调了中国将积极参与朝鲜、伊朗和中东等问题姿态。王毅就任外长后,这是首次在公众场合就中国的外交方针进行演讲。王毅演讲的内容全文如下(岛田学、洪海旋)

 
      李源潮副主席讲话,围绕和平与安全这两大命题,全面阐述了中国方面的原则主张,强调中国始终是维护和平的坚定力量,呼吁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型安全观,他的讲话对论坛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我代表外交部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就任外长后, 第一次发表正式的演讲。 有些人给我提出建议, 说你最好多讲些问题, 确实我的脑子里全都是问题, 要讲问题有很多话题讲,但是我想既然是第一次的演讲, 如果光讲问题的话, 大家很难把握到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全貌, 可能也看不到每一个具体的中国外交政策的背后的依据是什么,今天我想围绕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这个题目来谈一谈看法。

        当今世界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各国正在成为更加利益交融的利益共同体,同时也面临着更加纷繁复杂的全球化的挑战, 如何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紧迫问题。 再看中国, 我们与世界关系也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双方在更深的程度上相互支持, 在更广的范围内相互影响。 中国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 而世界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128个国家的最大的贸易伙伴, 还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的出口市场, 最为看好的主要的投资目的地, 以及能源资源产品的主要的进口国, 2012年中国对亚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50%, 并且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不仅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入资金, 向面临困难的国家伸出援手, 还以自己坚实稳定的增长与新兴市场国家一道支撑起全球经济复苏的希望。 一个快速发展, 并且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 将在全球事务当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奉行什么样的政策,对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对于这些问题世界在关注,也在思索和探讨。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成立以来, 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力的开拓。在外交上不断采取新举措,推出新理念展示新形象, 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更具全球视野,更富进取意识,更有开创精神。可以说在继承新中国外交60多年形成的大政方针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当代中国正在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的特色首先立足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按经济总量计算,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按照人均收入排名, 中国仍位列世界80多位。以联合国制定的标准,中国仍有超过一亿的贫困人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在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发展中大国仍然是中国的基本定位,中国还并非富国强国,让13亿中国老百姓真正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一基本国情要求我们中国的外交首先还是要紧紧围绕国家发展为中心,服务发展,促进发展,更加积极有效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解决各种不可持续的问题,为维护中国在世界上不断延伸的正当权益来提供更为有利的保障。 这一基本国情启示我们, 中国外交应当紧紧抓住发展解决世界众多问题的钥匙, 更加突出互利共赢, 促进共同发展, 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和政策协调,不断扩大同有关国家的优势互补和互惠合作,大力推进贸易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进程。
 
       中国外交的特色还植根于中国坚持社会主义理念, 我们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国这块土地,符合中国自身的发展规律,引领着中国的发展进步,得到了广大中国人民坚定的拥护, 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正确道路。 坚持这一道路的理念,要求我们对内追求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社会和谐。 对外主持公道捍卫公理宣传正义, 坚持这一道德和理念, 要求中国的外交摒弃任何丛林法则, 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法则, 坚持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坚持推进国际关系的民族化,反对以大欺小, 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反对干涩内政。
 
        中国在当今的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 始终坚持通过对话谈判来解决问题,反对武力至上,搞政权的更迭, 我们维护的绝不是一己之私, 而是国际的道义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坚持这一道路和理念,还要求中国外交必须坚定有力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仗义执言,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和拓展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

 
       中国外交的特色, 发端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民胞物与,仁者爱人的人本精神, 为政以德,执两用中的思想,兼爱非攻,亲仁善邻的和平志向,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以及推己及人,立己达人的待人之道。这些独具特色的东方的价值观,源源不断的为中国的外交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今世界面临的不仅是发展的困局, 更折射出现代人更深层次的思想危机。 中国的外交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 奉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推介治国理政的中国经验,增添完善全球制度的中国方案。从而对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各种新型挑战提供更多有益的公共产品。 

       以深厚的文化传统为积淀的中国外交还愿意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致力于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发展道路的多元化,支持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鼓励不同的文明彼此包容借鉴,共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外交的特色,源自于新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新中国外交走过六十多年不平凡的历程,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外交政策思想和战略思想,包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等。这些成功的外交实践和理论,继续是中国外交前进的动力和指南。

  六十多年来,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独立自主、爱好和平,始终是中国外交的两大本质特征,也构成了中国对外政策的基石。在新时期,我们将坚持独立自主,坚定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决定自己的政策和立场,不依附、不屈从于任何外部势力,这是中国外交应有的风骨。我们将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为推进人类和平事业发挥更为积极作用,这是中国外交应有的担当。我们还愿虚心地倾听世界的声音,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与外界的对话与沟通,这是中国外交应有的胸怀。

  中国外交的特色,还契合于当今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和大调整。新兴市场国家群体性崛起,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正在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金融风险、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迫切需要国际社会加强相互协作,合力破解难题。中国,作为和平与发展潮流的推动者,我们愿意发挥中国外交与时俱进的品质,投身于国际体系的变革,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今天,中国已经站在了世界聚光灯下,向中国投来的目光中,有欣赏,也有疑虑;有赞扬,也有批评;但更多的,应当是期待。期待中国在自身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为维护世界和平、为促进共同发展承担应尽的责任,做出更大的贡献。在此,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中国愿意把握自身国情与世情的结合点,找准中方利益与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我们更为主动、积极的外交实践,回应国际社会对我们的期待。

  中国将积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为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作出不懈努力。世界和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国之间能否构建和维持和平,而大国之间尤其是新兴大国与既有大国之间由竞争走向对抗甚至冲突,似乎成为一种难以摆脱的历史宿命。作为当今最主要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不相信宿命,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通过与其他大国的共同努力避免和打破这一所谓定律。我们的决心来自于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共同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的信心来自于当今世界已今非昔比,全球化在各国之间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关联,不仅大大弱化了大国对抗的意愿,更显著降低了彼此发生冲突和战争的风险。

  中国已经并正在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付诸行动。今年初,习近平主席首访俄罗斯,在克里姆林宫与普京总统深入探讨了如何推进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达成了广泛共识,签署了一系列重要协议,为新时期大国之间深化互信与合作树立了典范。不久前,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在美国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了不打领带的战略沟通,两国领导人一致同意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其核心内涵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奥巴马总统表示,美国欢迎一个强大、成功、繁荣、稳定的中国,愿与中国成为平等伙伴,共同应对一系列全球性的挑战。习近平主席期待中美携手合作,成为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世界和平的推进器。这次历史性会晤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与广泛欢迎。

  中国将继续把周边外交, 周边作为外交优先方向,塑造一个更加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周边环境。和平进程始自周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首先反映在与邻居们关系的变化。中国能否继续与邻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走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将不断增大周边投入,积极推进周边互联互通,探索搭建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融资合作平台。我们愿努力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以及中日韩两大自贸区的谈判。我们将积极开展双边和地区的海洋合作,把周边海域建设成和平、友谊之海。我们将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不断夯实睦邻关系的社会基础。我们还望在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领域加强彼此的合作,积极拓展与周边国家的防务与安全交流。对于本地区历史遗留的一些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争端,中国主张在充分尊重历史和国际法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和谈判寻找妥善的解决办法,我们反对采取使争议扩大化、复杂化的行动。在海洋权益争议解决之前,各方可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中国将大力弘扬新型的义利观,构建与发展中国家的命运共同体。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不少发展中国家的朋友们会问,一个不断发展强大的中国,还是不是我们其中的一员?还会不会像以前那样与我们同舟共济,携手共进?在此我想说,中国始终知道自己的根基在哪里。当曾经与我们共同争取民族独立的朋友们还未摆脱贫困时候,中国感同身受;当曾经将我们抬进联合国的朋友们还在受战乱困扰时,我们同样感同身受。中国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离开发展中国家。正像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那样,我们主张在同发展中国家的交往中坚持义利并举、义重于利,这是中国外交得到多助的一个重要基础。我们将继续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援助,帮助他们实现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要告诉发展中国家的兄弟姐妹,我们是一家人,当你们需要中国时,中国就在你们的身边。

  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与世界共享机遇、共创繁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如果中国的发展不能为世界所分享,这种发展将难以持续。攥着拳头,什么也得不到,张开双臂,才能拥抱更多的机遇。当前,中国正在努力发掘和释放自身巨大的内需潜力。预计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以上的商品,对外投资5000亿美元,出境人数将超过4亿人次,这是中国发展给世界带来的重大机遇。今后中国的对外开放将更加突出合作共赢,更加注重共同繁荣。我们不仅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更要打造中国对外开放与合作的升级版。我们将结合中国自身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为促进世界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做出我们的贡献。

  中国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和地区热点的处理,为维护世界稳定与安宁承担应尽的责任。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时刻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国际责任与义务,愿意根据能力所及,为解决世界上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发挥中国独特的积极作用。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推进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从根本上维护半岛的和平与稳定,也希望各方相向而行,争取早日重启六方会谈。我们将继续在亚丁湾打击海盗,为重要国际航道的安全保驾护航。作为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最多人员的安理会成员国,我们将首次向马里派出成建制的安全维和部队,为非洲的和平与安全做出更大贡献。我们将积极贯彻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四点主张,努力推进中东和平进程。我们将继续坚定地谴责恐怖主义,积极参与国际反恐合作。我们还将积极地参与和推动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网络安全、极地、太空等全球性问题。



  中国将继续做当代国际秩序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的维护者,同时更积极有为地参与国际体系的变革与完善。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用生命和鲜血所构建的战后国际秩序来之不易,以《联合国宪章》为代表的国际关系准则弥足珍贵。尊重主权,反对干涉;维护和平,反对侵略;坚持对话,反对暴力;支持平等,反对强权。这些理念历久弥新,永不过时,是中国外交长期坚持的原则。我们将据此决定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据此来坚定维护自身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同时,我们也将与国际社会一道,继续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更大作用,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充实和完善国际治理体系。

  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的理念,切实维护好中国公民的海外合法权益。民为邦本,国家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密不可分。中国外交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与支持,才能有人气、有底气,立于不败之地,获得前进的动力。当前,中国已有2万多家企业遍布世界近200个国家,每年有8000多万人次出境,据估算到2020年,中国公民每年出境人数将达到1.5亿人次甚至更多。每一位远赴海外的同胞都怀揣着自己的一份梦想,他们远离故土、身处异乡,不可避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甚至是风险,我们理应成为他们可以依靠的强大后盾。要通过我们的外交努力,为中国游客提供更安全的旅途,为中国留学生争取更好的教育,为中国商人营造更友善的兴业环境,为中国侨胞带去更温暖的问候,为中国商品寻找更广阔的市场,为中国在海外的劳动者创造更好的条件,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中国梦”。只要每一个人的“中国梦”都能实现,汇聚起来就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圆梦之时。

  女士们,先生们,

  两千多年前,中国伟大的先哲孔子说过,“可久者圣人之德,可大者圣人之业。”促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就是这样一项神圣、伟大而长久的事业。我们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各国人民共同努力,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