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环境仅严惩还不够
2013/03/22
![]() |
天津市一家造纸厂 |
质疑达到顶点
最近,上海黄浦江中出现了1万多头来源不明的死猪,而工厂废水直接排入水井的情况在全国也层出不穷。民众的怀疑已经达到顶点。但是,仅仅依靠加强处罚,难以让事态好转。此前中国也曾掀起旨在保护环境的活动,但污染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地方城市,“需要这么昂贵的不锈钢管吗?”看到日本厂商拿出来的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图,中国方面的现场监理人员这样问。“价格便宜的铁管不就可以了吗?市里领导都是2年换一次,即使坏了也没关系。”
中国企业和社会整体都缺乏环境保护能够带来利益的意识。反而一直认为最好尽量减少环境保护费用,以提高利润。
611亿元,这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2011年赚到的净利润。如果建设能够清除作为污染源的硫磺成分的炼油厂,将需要巨额投资,利润就将减少。多年来,国有石油企业等一直反对提高燃油的品质标准。结果,中国销售的汽油的硫磺成分达到欧洲和日本的15倍。
![]() |
带口罩已经成为常态? |
中国所缺少的是通过环境保护获益的机制。在瑞典,会通过政府采购向环境保护评价高的企业提供优惠。而忽视环境保护的企业将无法参加投标。企业如果希望获得利益,就将重视环境保护。瑞典驻上海总领事Victoria Lee表示,“瑞典没有政治家会认为通过加强对企业的处罚就能保护环境”。
人事评价机制存在问题
再看在环境对策方面走在前面的德国。风险企业LFD technique公司开发的一款设备最近成为了话题。利用这款设备,只要切断电脑的电源,与电脑相连的打印机和显示器就会随之断电。利用这种自动节约电费的装置,企业和消费者可以获得利益,进而实现节能。在环保做得好的欧洲,都是以利益为核心,引导企业和消费者进行环境保护。
实际上,在中国通过环境保护“获得利益”这种意识最为淡薄的或许是领导层自身。尽管不愿对原油进行精炼的石油巨头遭到了种种批评,但在石油系统工作的人士不少进入中国最高管理层。
根据中国的人事评价体系,追求经济增长的人将获益。如果这种机制不加以改变,环境污染难题难以解决。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