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团连会长谈经济界如何应对去碳化

2021/02/23


      日本最大经济团体“经团连”的会长中西宏明在线上接受了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的采访,阐述了日本经济界推进去碳化的措施。在企业之间,有声音警惕成本增加,但中西会长强调称“碳中和最为优先”。提出为了实现菅义伟政权提出的2050年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加快技术开发和国际合作的想法。

     

日本经团连会长中西强调称,要使经济活动可持续,环保至关重要(照片中西会长因病为入院前)

   

      记者:此前在应对环保方面有所顾虑的日本经济界已转为积极态度。

  

      中西:目前的气候变化问题是破坏性的,甚至有可能损坏经济环境。很多人已开始深刻认识到,如果考虑到SDGs(可持续发展目标),有了地球环境才能维持经济活动。并非面临海外压力才采取行动。成本问题在经济界属于最为敏感的问题,而且很难说成本提高是好事,但如果置之不理,需要付出更加巨大的费用的可能性很大。灾害变得严重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不得不在时常考虑到成本的同时,推进各种对策和技术开发。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记者:有观点认为碳税和排放配额交易等给碳排放定价的“碳定价(CP)”也不得不引进。

  

      中西:在突然展开碳定价的讨论之前,首先应该是如何考虑作为能源供给原则的“S+3E”(以安全为前提的稳定供应、环保、经济效益)的优先级的问题。经团连的态度是,碳中和必须摆在最优先位置。也就是说在3E之中,环保最重要。在此基础上再思考如何与经济效益和安全保障等的兼顾的问题。必须同时讨论碳定价以何种形式将定价方式和筹集的资金体现到今后的政策中。

  

      (经团连)打算积极向(日本)经济产业省和环境省提出建议,正在加快相关工作。如果是税制问题,还将涉及政治。如何理顺与日本已引进的全球气候变化对策税的关系?碳定价有时还牵涉跨国关税的问题。我们的基本原则是必须首先敲定规则。

  

      记者:美国已重返《巴黎协定》。日美经济界也会展开合作吗?

    

      中西:我们拥有经济界之间协商对话的平台。虽然气候变化问题也是如此,但同时也存在以中美矛盾为出发点的贸易管理问题。关于经团连的活动,除了与(美国)联邦政府对话之外,我们认为与州政府之间的对话也很重要。前总统特朗普比较特殊,但州政府和经济界对气候问题的重要性也存在不同的想法。与很多日本企业都有联系的加利福尼亚州也是美国民主党的地盘,这里一直对气候变化问题采取严厉的措施。日本经团连的北美使节将分成4个小组,与各地区的州政府和代表性企业进行对话。因为对世界的影响力很强,所以会加大力度。虽然是很难解决的问题,但仍有合作余地。

  

       记者:欧洲在制定环保领域标准上走在世界前面。

    

      中西:拥有沙龙文化的欧洲在制定规则上十分擅长。日本被认为落后于人,但与各国的经济团体对话后会发现,意见上并没有明显差异。欧洲讨论的分类(Taxonomy,业务是否属于环保型分类)也存在很多课题,忽视了过渡(Transition,过渡期的技术)项目。日欧的经济界之间需要认真讨论如何处理原子能等话题。关于分类的讨论,即便我们直接跟欧盟(EU)说,也不会有什么改变,因此我们认为这是政府的职责。

  

      记者:日本政府打算将2050年的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到50~60%,政府采取的2万亿日元基金等措施是否可以充分满足需求?

  


 

      中西:所有问题都靠政府资金来解决是不可能的,由企业方面承担也不现实。政府必须起到引子的作用来吸引投资,要让更多的人投资,重视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的机制不可或缺。此次的2万亿日元基金不同于以往的年度政府预算,可作为基金使用10年。能源方面的技术开发和创新需要花费5~10年而并非1~2年的时间,因此菅义伟政府采取了充分的措施。接下来民间如何进行推广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记者:您如何考虑对核电站的定位问题?

  

      中西:核电站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应该对其加以活用。我认为只是停留在讨论重启和新增却难以取得进展的状态对日本而言很不利。最近10年,世界已发生巨变。1吉瓦以上的大型核电站因成本问题,日美欧各国都没有积极进行应对,剩下的玩家只有中国和俄罗斯。作为替代方案的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SMR)方面,出现了几家新兴企业。这样的话,假如出现问题时,受灾范围也非常有限,但日本没有企业认真去做,日本政府也没有实施投资。

  

      日本的电力公司为了满足新的环保标准,仅安全对策就花掉了5万亿日元。没有现金。只能从谁会对原子能提出新的展望开始讨论。如果落后于世界,还涉及到安全保障问题。要实现碳中和,抛开原子能的话,电源的稳定供应都将变得困难。

  

      记者:关于日本各企业已退出本国国内生产的风力发电方面,您认为需要重建生产体制吗?

     

      中西:虽然日本企业面临严峻的形势,但也并非一定全部要使用日本制造。应该可以按照日本的方式灵活利用。(日本需要的设备)跟建在沙漠上的风力发电设备不同。日本的海上风力发电设备适合用于日本海,但(日本海)水深会突然变深,也很难应对。问题将归结于如何设计。是否属于(日本)国产,成本能降低多少则是另外的问题。

  

      记者:光伏发电的成本负担及输配电网的扩充也是课题。

  

      中西:政策由FIT(固定价格收购制度)转向(政府在可再生能源市场价格基础上追加一定额度的)FIP至关重要。并且,还要考虑可用于光伏发电的平地有多少。在并非大额投资而是在个人及建筑所有者的屋顶上设置等情况下,如何收集小规模的光伏发电也要好好讨论。长距离的高压输电线现实中只能由电力公司构建。管理铁塔及电线的技术及经验、体制等除了电力公司以外,很难进行投资。如何支撑他们的收益结构及企业间合作是一大课题。

  

      本采访记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小太刀久雄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