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驻华大使木寺昌人:我是个实在人
2012/12/07
在谈及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时,木寺表示首先要实实在在地思考日中两国此前一直含糊对待的利益问题,然后再发展两国关系。并表示不同意那种认为今后的日中关系不再是友好第一的观点,强调持续“友好”十分重要。
![]() |
采访具体内容如下,包括日经中文网在内的3家日本媒体中文网站的记者进行了提问。
记者:能谈谈您上任后的目标和课题吗?
木寺昌人:和我同一时期进入外务省的上任大使西宫伸一突然病逝,令我十分吃惊,我在日中关系陷入困境时,接受了大使任命。我既然接受了任命,必将全力以赴改善日中关系。当下,尖阁诸岛(编者注:中国名为钓鱼岛)问题的确导致日中政治、经济关系趋冷。
但是,日本是世界第3大经济体、中国是世界第2大经济体,两国的经济关系以各种形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济关系趋冷对日中两国人民和经济没有任何好处。赴任后我将向各方面说明从大局观出发的日中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推动文化、学术等领域的交流活动,还将致力于青少年的交流活动。
记者:被指定为大使人选时,您是什么感觉?
木寺昌人:怎么说呢?我感到十分吃惊,心想为什么是我呢,原本这是一个需要丰富对华外交经验的职位,老实说我觉得压力很大,但玄叶光一郎外相极力对我说“去吧”。如果作为组织内的人不得不去的话,那就一定会全力以赴。
记者:您觉得该如何与中国相处?您不是进入外务省后马上学习中文的“中国帮”,你与来自民间的丹羽宇一郎以及“中国帮”出身的大使有什么不同?
木寺昌人:就像亲兄弟不能选择一样,中国是日本的邻国,这是改变不了的。几千年来,日中一直保持联系。在认识到这一点后,我希望能构筑新的关系。今年是日中邦交正常化40周年,我是邦交正常化以来的第14代大使,我希望向一直以来为日中关系尽心尽力的前辈们学习。来自民间的丹羽大使在任期间,访问了中国33个省市自治区中的26个,身体力行地促进草根交流。虽然因尖阁问题而陷入令人遗憾的境地,但为改善日中关系做出过巨大努力。我也想像他一样尽心尽力。
记者:过去日中关系一直被形容为“友好”和“一衣带水”等,最近,出现了“友好一边倒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的声音,您怎么看待新时代的日中关系?
木寺昌人:我不同意那种认为今后的日中关系不再是友好(第一)的观点。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第3大和第2大经济体加深交流、构建良好的关系对日中两国,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都是十分有益的。日中在2008年就构筑“战略互惠关系”达成了共识,这不单单是“友好”,而是在认识到实在利益后,日中两国和人民发展友好关系和经济关系。当前最重要的是,两国要基于这一共识,构建各种关系。
记者:无论哪个政党在日本众议院选举中获胜,似乎都将加强对尖阁诸岛的控制,中国势必会反制,那时您打算怎么处理?
木寺昌人:我受日本政府任命前往北京就任大使,当然会遵照政府的方针采取行动,大使不该公开评论各政党的方针。我将继续向中国解释日本政府购买尖阁诸岛是为了长期平稳管理。
记者:9月份的反日游行中,有不少接触过日本年轻人文化的中国年轻人参加,您想对中国年轻人说什么?
木寺昌人:前段时间,我看了NHK讲述SMAP北京演唱会幕后故事的电视节目,非常感动。SMAP作为专业歌手,反复琢磨如何在中国粉丝面前表演,如何与粉丝们互动,很令人感动。我和年轻人也有共鸣的地方,希望能逐步推进交流。另一方面,游行中的暴力是不可原谅的。日本政府对中国提出了3点要求,一是防止再次发生破坏行为;二是逮捕罪犯;三是修复损毁设施。我认为防止再次发生暴力事件尤其重要,我也将为此做出努力。
记者:你对中国有什么印象?对中国人呢?
木寺昌人:我接触中国是20年前担任外务省中国课首席事务官时,那时我在从事日中邦交正常化20周年的工作,为天皇和皇后两位陛下的访华做准备。访问圆满完成,我至今仍然感谢中国友人的热情欢迎,在我的印象中,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国家,多元的国家”。虽然经济不断发展,但这一点和20年前一样没有变化。我对中国人的印象是熟悉历史和典故的人很多。从私人关系方面来说,我觉得热情的中国人很多。
记者:你尊敬的中国人是谁?
木寺昌人:是孙中山。我的生日是10月10日,父亲虽然不是中国方面的专家,父亲说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发辛亥革命,所以才在我的名字里用了“昌”字,这让我感觉与中国很有缘分。
记者:您想成为什么样的大使?
木寺昌人:我对中国的理解还十分有限,我希望能尽量多的人相识。我希望能成为一个在任期间被称为喜欢上中国的大使,我是个实在人,希望在实在的地方解释日中关系的重要性。关注日经中文网新浪微博
木寺昌人简历
1952年生于日本东京都。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后进入外务省。历任中国课首席事务官、国际协力局局长和外务省官房长,2012年9月担任内阁官房副长官助理。木寺的父亲是日本通产省官员,曾常驻巴黎和布鲁塞尔,因此木寺昌人在那里度过了儿童时期,并立志成为外交官。现年60岁。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