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一带一路投资为何“国进民退”
2017/05/27
目前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进行投资的主要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热情似乎并不高。这是什么原因?会不会造成“一带一路”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挡箭牌?对此,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政治研究所张明研究员。日经中文网分两次刊登采访内容。
记者:一带一路的建设以国有企业为主,不是以民营企业为主。一些专家担忧,这会不会耽误国有企业的改革?比如说国企把一带一路的建设当成挡箭牌而不配合改革,这样的风险有没有?
![]()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张明 |
张明:目前的建设以国有企业为主,主要就是因为目前的建设主要是在基础设施,由于目前的一些特点,民间资本是不愿意也没有能力进入的。但是我们展望未来的话,如果基础设施打好了,换句话说企业未来在当地进行经贸交易有了一些物质保障,中国跟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就可能得到进一步的促进。所以我觉得下一步,当基建做好之后,可能中国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间企业参与的热情会更高一些。这是我第一个判断。
第二个,您问一带一路会不会成为国企的挡箭牌来阻挡国内的国企改革?我觉得有一个原则,就是一带一路本身的投资是不是遵循市场化原则,这个很重要。如果是市场化的原则,就是说你出去不是政府给你施加压力让你出去的,而是你看到投资机会才出去的。如果是这个原则能够遵循的话,它就不会成为我们国企改革的一个挡箭牌,因为国企的改革未来就是以市场化为导向。但是反过来,如果国企做这个项目不是国企自己愿意做的,而是政府主导的话,这个的确就跟国企改革的方向有一些背道而驰。这样国企未来就有理由了,说我这个项目亏钱,不是我自己决策,是政府让我去的,这对国企改革当然有不利因素。
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政府才要贯彻,就是中国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做投资的时候,不要政府强烈强制要求,而是政府鼓励,但是经过国企经历自己的决策之后,自己愿意去,这样的话万一这个项目出了问题,国企才会自己承担风险,才不会回过头来埋怨政府。所以这恰好是一个很重要的经验教训,就是说未来在企业对外投资中,无论是国企做投资还是国有金融机构做投资,都应该贯彻市场化导向的原则,这点很重要。
记者:目前中国政府加强对资本外流的管制,而一带一路的目标之一是资金的融通,也就是人民币的国际化,这两个政策之间有一点矛盾。您认为资本外流的管制对一带一路的建设有哪些影响?
张明:从2015年8月11号人民币汇改之后,由于贬值压力跟资本外流相互在加强,所以人民银行的确是收紧了对资本外流的限制。除了传统的银行跨境信贷,跨境证券投资,特别是这两年,特别是在16年下半年之后也加强了对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限制。
央行收紧限制的原因,的确是去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太快,所以政府有担心,就是有很多企业到海外投资不是真正的投资,而是变相的资本外流。应该说这个政策的实施的确是有效的遏制了资本流出,也稳住了人民币汇率,但是客观上也像您所说的,也产生了一些不利的效果。比如说人民币国际化的放缓,因为限制资金的外流,离岸市场上人民币的流动性就受影响。还有就是的确影响中国企业对有些地方的直接投资,因为即使是商务部和外管局审核真实的投资,企业发现想获得外汇也变得非常困难,审批也变得没有以前那么顺利,通常时间会更长。应该说如果这样的话,的确对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上的投资有一些负面影响。
不过近期应该说商务部、外管局、人民银行他们也认识到这个问题,我看他们最近一些表态说未来还会加强对企业海外投资的真实性的审核,但是如果真实性审查是没问题的是合格的,那么他们还是会加快对真实的海外投资的审批以及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外汇。而且我们也看到了,最近其实随着中国经济的一些反弹,现在人民币贬值的压力有些下降。这个情况下,预期未来一段时间,对于真实的中国企业对海外的投资的审批,会稍微放松一些,外汇的可得性也会比以前提高一些。
记者:目前政府鼓励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而对其他海外投资加强限制。一带一路有关的海外投资大部分以国有企业为主。那么在海外投资当中,是不是出现另外一个“国进民退”的现象。
张明:从目前来看企业海外投资基本上还是一个企业自主决策的,当然国有企业可能还有其他的考量,民营企业就更加市场化。所以我觉得民营企业投资,未来依然是市场化,就是哪儿可以赚钱就到哪儿投,比如说发达国家,欧美、日本能赚钱就去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如果未来情况好转就去新兴市场。在我看来,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的市场化投资可能“一路”更多,我指的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从增长前景来看,“一路”上有东盟,东盟十国是现在一个很重要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很快。还有印度,印度增长也很快,所以海上丝绸之路是把中国、东盟、印度这三个最大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连接起来,而且他们增长又比全球市场增长要快。所以哪怕是民间投资,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也会投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每年投300亿,其实这里面除了国企之外也会有很多民间企业进来,他们做的是市场化的投资。因为提了五年计划,可能在前期国有企业投资要更多一些,因为像我们前面说的,才开始做很困难,对这个国家不了解,然后投资又是基建。但是等到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已经比较熟悉了,等到在这个市场投资的收益率上升了,我觉得民间投资就会跟上。
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如果一个国企到海外一个国家做了一个海外的工业园区,跟地方政府谈好了,把地拿下来,园区盖好了,交通也做得很好,那么很可能一些民营企业,像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会入驻这个园区。所以说我觉得在这个情况下,国有投资和民间投资是一个互补的关系。当然您提到的这个风险也在,所以我们还是要强调,企业海外投资要贯彻市场化原则,要有市场导向。在这种情况下就能比较有效的避免国进民退,最好是国有企业民间企业都能去海外投,而且能够相互合作,我觉得这是一个更加优化的海外投资的模式。
记者:民间资本需要等待当地基建完毕之后才会陆续进入投资,您对这个时间有没有一个大致的预估?
张明:这个的话可能国家跟国家的时间不一样。就像我们前面讲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水平不一样,有些国家是属于市场化体系已经比较完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比如说中东一些国家、东南亚一些国家。在这些地方现在民间资本已经找到了一些空间,就会进去。前两天我们刚好在浙江调研,浙江有些民营企业在泰国做的就很好,一个民营企业本身是到泰国去做电力设备的仪表,后来发现做一个工业园区好像更好。他们就跟泰国合作,做了一个泰国罗勇工业园区,现在这个工业园区运行的非常好,带动了很多浙江的民营企业都到那儿去建厂,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反馈。对于这些经济体,可能就比较早一些而且已经发生了。但是对于另外一些市场化体系还不是很成熟,国家风险比较高,基建比较薄弱的国家,比如一些中亚、西亚的国家,可能目前能去的主要是国企,因为有政府保障,资金实力又比较雄厚。等到这些国企做的比较好,和当地政府沟通比较好,基建做好了之后,可能民间企业就会去了。但是这个过程很难做一个精准的预测,我觉得它会逐渐发生,国家跟国家的情况不一样。就是希望五到十年以后,希望这些国家更能够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我觉得,民间资本参与的越多,就越能说明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成功,因为民间资本是逐利的,他去就证明这里有发展前景。
记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中国总局 原田逸策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