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炜:中国经济将是“颠簸着陆”
2012/05/03
![]() |
姚炜: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经济增长依靠的是公共投资拉动的模式,经济结构的平衡非常糟糕。今后数年中国必须对此进行调整,需要推进伴随痛苦的改革。中国GDP增长率不会一下子降至6%,也就不会出现“硬着陆”,我认为会出现剧烈震荡的“颠簸着陆”。从GDP增长率来看,2012年预计为8.1%,2013年为7.7%,2014年为7.4%。市场上普遍认为今后数年里中国经济增速将在8%左右。但是,如果政府推进结构改革,将很难维持这种水平。而如果搁置改革,虽然会在短期内保持较高增长率,但中长期的负面效应将非常大。
房地产部门将尤其危险。自去年下半年开始,房地产价格开始出现回落,这一趋势目前仍在持续。由于政府的调控政策,开发商等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现金流方面开始出现困难。房地产的低迷将给建筑行业和家电等众多行业带来影响。政府将继续推行调控政策,但为了避免长期伤害,这是正确的选择。从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经验中,中国已经非常清楚资产泡沫的危害性。
记者:所谓必要的改革指的是什么?
姚炜:涉及的方面很多。首先,经济结构要从以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向以国内消费和服务业为中心。此外,财政结构也必须加以改革。在中国税收中,转让土地使用权所占的比重极高。而这最终将由家庭收支来负担。政府以较高价格将土地销售给开发商,最终却需要家庭收支来买单。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从政府获得了巨大补贴等优惠,结果税负却非常轻。从结果来看,中国的税务收入就由家庭收支和民营企业来承担。如果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家庭收支负担就将减轻,有助于提振内需。
同时,放宽限制也非常重要。在中国现在主要的要素价格均由政府决定。电力、工业用水、能源以及地价等均如此。此外,汇率和利率也由政府来确定。站在经济学角度来看,如果不把价格交给市场决定,而由政府来调控,可能造成资本和资源的错误配置。而实际上,中国正在发生这样的情况,例如在钢铁行业等为代表的一部分制造行业,目前已近出现设备过剩。这是因为投资成本过于低廉。在融资时,如果不但利率很低,而且电力和土地都很低廉,即使是效率低下的业务,也会有企业去做。此外,金融市场改革、货币改革以及银行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
记者:有观点指出,如果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无法继续确保就业,社会可能出现动荡。
姚炜:在以前,社会稳定的确需要依靠经济增长,但如今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的少子老龄化趋势正在急剧发展。要维持就业,已经不再需要太高的经济增长速度。7~8%的经济增速已经足够。在2008年雷曼危机后,中国的出口部门深受打击,因此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但是,中国经济很快实现了复苏,现在,尽管房地产行情正在恶化,但劳动力短缺情况仍十分严峻。由于就业机会充足,收入水平正在提高,中国并不需要进一步推出经济刺激政策。
现在国民不满的是增长的质量。最近,中国正在面对贫富差距和贪污等种种问题。经济增长是否会相应地增加民众的幸福感呢?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分配过于不平,具有不满情绪的人正在增加。与单纯追求收入增加相比,分配公平更为重要。例如,在中国,政府对教育和医疗的支出比重与世界任何经济体相比都处于较低水平。如果政府预算不是投向基础设施领域,而是大力向这些领域倾斜,即使经济增长率较低,国民也会满足。
(记者为日经新闻亚洲部 北角裕树)
姚炜简历:
法国兴业银行中国经济师。出生于中国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美国Tufts University经济学硕士。曾在科威特投资公司任职,2009年进入法国兴业银行。现居住香港。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