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英菲尼迪自由地呼吸
2012/04/21
![]() |
图为主管主管英菲尼迪的日产副社长安迪·帕尔默 |
帕尔默:我想换个角度回答这个问题。将高档车置于总部旗下运营成功的汽车厂商有吗?从美国福特汽车的“林肯”,到美国通用汽车(GM)的“凯迪拉克”,再到丰田汽车的“雷克萨斯”,这些品牌都只能说是“比较成功”。
德国大众让“奥迪”、“宾利”以及“兰博基尼”分开进行运营。这些最为成功的品牌都拥有自主性。日产将英菲尼迪的总部功能转移到香港,主要是想加大其自主性和空间。我们不想让英菲尼迪在日产这个品牌下无法自由呼吸。
日产将英菲尼迪定位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品牌。目前,真正的高档车厂商只有BMW、奔驰以及奥迪这3家。英菲尼迪希望成为第4家高档车厂商。
英菲尼迪总部非香港莫属
记者:移至香港后品牌能正常运营吗?
帕尔默:最近数年来,我们一直努力在运营中赋予英菲尼迪部门更大的独立性,但并没有做到。虽然在语言上说英菲尼迪是另外一个词,但在地理上和物理上的距离都太近了。移至香港就能产生距离,就能自由呼吸。呼吸变得顺畅,树苗就能茁壮成长。
记者:据说在考虑迁往地时,瑞士等地也曾是候选。
帕尔默:迁往地候选名单上曾有过很多国家。例如在美国运营就会比较轻松。因为英菲尼迪原本就是以美国为中心发展的,但今后英菲尼迪必须走向全球市场。将总部放在美国就会和林肯及凯迪拉克同流。此路不通。
高档车的增长市场是东南亚,但却没有当地的高档车厂商,几乎都是德国车的天下。在这种环境下,如果只有日产将总部功能放在增长市场,比其他公司更了解客户需求,那结果会怎样呢?从日本到香港也很近乘飞机只需3小时,香港是无可挑剔的迁往地。
假设我们将英菲尼迪的根据地放在欧洲。从结果来看,可能就会不自觉地模仿德国企业。英菲尼迪必须与奥迪、奔驰以及BMW等德国品牌保持差异。
曲线的魅力
记者:如何与德国企业保持差异呢?
帕尔默:BMW提出的口号是“终极驾驶机器(driving machine)”。换而言之,BMW要表示的是“机器人”和“直线”,或者可以说是完美无缺。而英菲尼迪则具有动物性质,或者说更接近于人。优美,令人心旌摇荡。也许可以说是“性感”。英菲尼迪的魅力不是直线,而是“曲线”。
唯有我们才能以非常性感的方式诠释高档车品牌。我们希望争取到年轻的高端用户。我们在这个领域最有可能从德国企业手中把客户争夺过来。为脱胎换骨变身全球高档车厂商,我们需要崭新的突破口,需要来自亚洲的灵感。
![]() |
图为2月开始在美国生产的英菲尼迪小型SUV |
记者:目前,英菲尼迪几乎都在日本栃木工厂生产。将来是否会在消费地进行开发生产?
帕尔默:不会的。虽然销售和战略制定等总部功能移到了香港,但绝大部分的开发工作仍将继续放在日本。设计、开发以及生产等英菲尼迪DNA仍将来自日本。
记者:在中期经营计划中,英菲尼迪的销量将增至大约3倍的50万辆。生产将如何进行?
帕尔默:生产的母体工厂仍将在栃木。但并非所有高档车都在日本生产。今后将推进海外生产。一部分在美国,一部分在其他国家。但是,质量团队在日本。不管在哪里生产,都要保证品质。这就是母体工厂的责任。
记者:今后是否会在日本销售英菲尼迪?
帕尔默:丰田的雷克萨斯在日本成功了吗?坦率地说,我们并没有决定在日本销售英菲尼迪。课题是日本市场特有的看重品质的一面。不管是三星级酒店还是普通餐厅,所有的质量都卓越无比是日本的优势。也就是说,品质难以成为差异化因素。此外日本消费者有一种心理,那就是通过记号或者说标志来判别产品。就像虽然旁边就有质量上乘的包袋,但名牌却很畅销一样。这些都是难题。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