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芝看“公司治理”
2015/07/23
![]() |
7月21日辞职的东芝社长田中久雄 |
“社长主持的会议”属于只有执行相关人员参加的极为私密的场合。在监督经营的人鞭长莫及的情况下发出有关财报的指示,属于藐视“公司治理”机制的行为。东芝在上市企业中,最早成为“设置委员会的企业”,曾是公司治理方面的日本优等生。那么东芝到底是为什么?
伊藤忠商事前会长丹羽宇一郎表示,“感觉日本的公司治理只是建立了制度,没有注入灵魂”。例如在全部引进委员会制的大型电子企业中,业绩增长乏力的企业非常突出,而未引进委员会制的汽车巨头则迅猛发展。如果仅从结果来看,制度和业绩形成了反比例关系,原因何在呢?
完善制度和组织只不过是必要条件。作为监督功能,企业是否真正融入了“危机感”和“可怕的存在”正受到考验。管理层的表态和责任非常重大。熟悉企业丑闻的日本大分县立艺术文化短期大学的植村修一教授表示,“管理层应该是向员工阐述企业理想状态的存在。公司治理有了这种方向才能发挥作用”。
公司治理指针得以制定,今年日本被称为“公司治理元年”。管理层提出增长目标、鼓励员工是理所当然的行为。但是,如果做过头,组织的根本就将被动摇。在这个时代,经营者需要作出艰难的抉择和保持平衡。
至关重要的是,东芝的问题不仅是日本国内的问题这一点。现在日本企业的股东超过30%是外国人。即使具备公司治理的形式,但是否能真正得到运用?海外投资者此次对日本企业产生的或许就是这样的疑问。如果仅仅制定了制度和形式后就心满意足,以后可能出现同样问题。此次事件给日本企业留下了重大课题。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 中山淳史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