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的形状(203)旅人的形状

2021/01/27


      日经中文特约撰稿人  张维中:那一阵子,我以为天天都在过圣诞节。早晨起床,每当我走出卧房,就会看见饭厅的桌上,出现来自日本各地的特产,每一天都不同。大前天是从九州来的,前天是四国,昨天是北陆,今天是冲绳。今天的份吃掉了,明天又会出现新的,让我错觉回到童年时代的圣诞节,早上总能收到惊喜的礼物,而且居然没有止尽。

 

      去年的这时候,我的好友东东从台湾飞来东京,寄宿在我家。他的那趟旅程很特别,为了拿到使用机场头等舱贵宾室的资格,他参加了一项在期间限定内的哩程累积计划。他展开日本的一日生活圈,每天从东京出发飞往国内各地,而且几乎都飞两、三个地方,很多路线重复飞,飞到深夜才回到东京。他寄宿在我家的两个星期,我很少见到他。我还在睡梦中的凌晨,他就出门去机场,然后晚上我已经睡了,他才回到家。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了,出国旅行成为泡影(张维中摄影)

     我见不到东东,但却见到他每天从各地机场带回来的伴手礼,真是神秘的体验。后来聪明的我甚至学会点餐,例如只有冲绳才能吃得到的美国“A&W”汉堡,我中午向他下单,晚上就能吃到。从冲绳送餐到东京,堪称史上最强的Uber Eats。

 

      东东是个慷慨的真好人。他说,当他拿到世界各地的机场贵宾室终身资格后,只要我们跟他一起旅行,就能一起进去。我听得感动,一边吃着他带回来的土产,一边暗自决定在心中为他打一块匾额,刻上“一人发迹,百人得福”的感谢。

 

      终于,东东如愿拿到哩程资格,结果万万没料到,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了,出国旅行成为泡影,世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你家到机场。

 

      刚过去的周末,忽然接到社长的电话。问我,今年秋天会回台湾吗?到时候他计划去曼谷,途中停台湾,准备带家人到台中和台南旅行,希望我能当他的导游。

 

      我听了很惊讶。毕竟现在疫情全无好转的迹象,他哪来的自信,秋天就能出国去旅行呢?我保守地回覆他,前提是“如果”你去得成的话啰。

 

“可以啦,开始打疫苗以后,到秋天就没问题了。”他说。

“但你确定疫苗真的有效吗?”向来担心很多的我问。

性格总是乐观的社长,开怀大笑,像是安慰我似的说:

“总要抱着希望啊!只是先想一想而已,不觉得光是想,就很愉快吗?所以想到了,就赶快打电话先跟你预约时间。”

 


      我常觉得有一天当我老去,在社长这个年纪时还能够保持这样正面的人生观,应该就是生命最好的状态。但其实不对。不应该等到老去,而是现在的我,就应该开始学习养成如此乐观的性情才对。

 

 

期待旅人遇见更多未知的形状(张维中摄影)

     确实。这一年以来,每当回想起过往的旅程,又幻想当疫情平息之后,要“报复性旅游”去的地方,就觉得未来仍是值得期待的。就是为了那个能再出发,重拾旅人身份的那一天,所以此刻必须忍耐,好好照顾好自己。

 

      活在这一代的我们,不知不觉把出国旅行当做家常便饭。我们有时感慨景气不好,世界愈来愈坏,但历经这一场疫情以后才忽然惊觉,只要还能够自由来去的穿越国境,那就算是最好的时代,就称得上是太平盛世。

 

      想起东东,想到社长和自己。旅行对于每个人来说,进行的方式不同,存在的意义也迥异。旅途上非日常的体验,将我们捏成了一种形状,每个人携带着不同的样貌,去和世界上各种地方碰撞、磨合或者相契,然后又被改变成了另一种形状。

 

      入境随俗,随遇而安,尊重多元的文化,谦卑的明白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即使这一天过不好了,也要像在旅行的时候,抱着乐观的情绪化解困境,期待明天的计划。

 

      我们从旅程中带回真正最珍贵的纪念品,应该就是这些。看不见的,却形塑在心底。那正是我所谓的,旅人的形状。

 

      “今天打算去哪里呢?”我想像在不久的将来,在异乡旅店的清晨转醒之际,再度听见我问旅伴也问自己,曾经熟悉的这一句话。

 

      期待旅人遇见更多未知的形状,如果可以再出发。

 

张维中 简历

台北人,现居东京。在台取得文学硕士后,08年来日。早稻田大学别科、东京设计专门学校毕业。现于东京任职传媒业。大学时以小说踏入文坛。近作为散文《东京直送》、小说《代替说再见》、游记《日本小镇时光》等书。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