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鲜鲜鲜(93)一生至少想吃一次的和菓子
2018/10/24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刘黎儿:我常有机会在日本各地旅行,常有机会买到或接到住在日本地方县市朋友寄来的日式糕点的「和菓子」,即使现代社会网购非常便利,但还是有许多和菓子因为对鲜度跟数量的讲究,不到当地吃不到的,也因此旅行时都会特意去寻找当地有特色而经典的和菓子来吃,许多和菓子是吃了还想再吃到,也有些没吃到的和菓子是则是到死为止至少想吃一次,和菓子是日本文化的精粹,不吃的话,会觉得不算理解日本这个国家。
![]() |
在岛根县松江市的七家店做的和果子(2018年4月) |
50岁以下的日本人不计较卡洛里问题,喜欢西式甜点甚于和菓子但外国人最近这些年因为健康取向,继和食之后,也很喜爱有独特的口感及可爱美丽的造型与色彩的和菓子,很像艺术作品,常常让人想摆饰起来,不忍心吃下去,尤其是和菓子表现四季分明的季节感,也是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及听觉的五感的展现,命名典雅,纤细的魅力令人难以拒绝的。
虽然现在大部分外国人喜欢的还是日本庶民性较高的和菓子,例如不甜的煎饼等米及酱油、味噌等味道的米菓类;还有在各观光地点都会随手买到的红豆馅或芝麻馅的馒头、最中、鲷鱼烧、汤圆或如京都肉桂味道的八桥等,日本现在也已经不会把这类甜点搞得太甜了,人气旺盛;用红豆、栗子、柿子等材料作的羊羹虽然很甜,但口感很奇妙的,是其他甜点无法取代的,虽然甜,也很多人觉得这是最为经典的和菓子。
最近更让外国人着迷的是各种抹茶味道的和菓子,让人理解原来苦涩茶香原来如此美好,吃到就会觉得吃到日本味了。
日式糕点的范围相当宽广,在日本旧称为「菓子」,是源自古代日本人将天然的水果及树木的果实加工而成的食物称作,做为主食外的果腹食品,如柿干,果干,米团。
![]() |
“惠那川上屋”的“浓蜜果喜”(2015年) |
所谓和菓子,种类无比多,味道多样,不是只有喝抹茶时端出来的巧夺天工的各种有高度技能的职人做的生菓子,才算和菓子的,各地方都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当地菓子,也都是和菓子。
和菓子所以叫做「菓子」,是因为和菓子原型就是古代日本人将水果及树木果实等加工,作为主食外的果腹食品,如柿干,栗干等,我就很喜欢这类古典的和菓子,如长野县产的市田柿,就是最接近原型的一种菓子吧!日本各地现在还是有许多将柑橘类水果用蜜糖煮了之后,加以干燥,就成绝品的和菓子的果实菓子,像山口县萩市光国本店的「夏蜜柑丸渍」就是从1916年就有的名菓子,将夏蜜柑削成薄皮,取出果肉去涩而煮蜜糖,再从底部灌入蜜柑白羊羹,以糖密封干燥,外观独特,切片更是美丽晶透,每一片都有夏蜜柑的清爽甘甜但又含了点特有的酸苦涩,这个「夏蜜柑丸渍」能百年来都让人爱,果然是有原因的,毕竟是非常费工做出来的果实菓子;其他如石川县轮岛市的「柚饼子总本家中浦屋的」的「丸柚饼子」也是要费半年才能完成的果实菓子。
不仅这类原型菓子,红豆馅菓子也有我独爱的,就是每次到京都必然会采购回家的「满月」的阿阇梨饼,虽然东京也有百货店可以买到,但常常货一抵达就被抢购一空,而且也买不到即日做出来的最鲜美的阿阇梨饼;这也是1922年就诞生的有近百年历史的和菓子,其实是红豆馒头,但是皮是糯米拌蛋及砂糖做的,非常有弹性,才会称为「饼」,馅是大粒红豆馅,恰恰好的甘甜,让舌头余韵无穷,馒头形状像是修行者的斗笠,是因为阿阇梨是对在京都比叡山完成千日回峰修行者的尊称。
![]() |
阿阇梨饼 |
同样京都,或许有人认为从江户初期起就一直持续到现在的老舖龟屋清永的「清净欢喜团」是一辈子至少要吃1次的,菓子的名称、形状也都很奇特的逸品,这是奈良时代遣唐使带回来的唐菓子,以米粉跟面粉裹着豆沙,掺入白檀、桂皮、龙脑等7种香料,捏成口为八叶莲花的钱袋形状,并用高级麻油炸的香脆,是有相当神秘香气的菓子。
其他也有许多受葡萄牙人等(南欧人)所谓「南蛮人」的影响的菓子,尤其九州和洋折衷的菓子非常多,长崎蛋糕外,像福冈明月堂的「博多通りもん」也是具有压倒性人气的和菓子,面粉皮里揉进牛奶、蛋等,白馅则采用奶油及牛奶等原本是洋式甜点材料,皮馅搭配柔和,烤的和洋混然一体,福冈随处可以买到,几乎是福冈菓子的代名词,虽然大众化,却也是反映地名、历史、风物及人物的地方限定菓子;和洋折衷的菓子还有仙台市菓匠三全的「萩之月」,是包裹了卡士达的蒸蛋糕,入口即化的柔软,让人迷恋。
一生中值得一吃、不能不吃的和菓子数说不完,日本各地都存在这样的惊喜,这几年开始深入日本第二线、第三线地方乡镇的外国观光客开始逐一发掘出来,也会成为今后来日本旅游的很大的诱因吧!
![]() |
刘黎儿 简历
旅居日本的资深媒体人与知名作家。台湾大学历史系,后进入台大历史所,1982年赴日,曾担任《中国时报》驻日特派员、东京支局长,现为专职作家,在多家报纸杂志如《苹果日报》、《自由时报》、《今周刊》等撰写专栏;书写对象包括日本政经社会议题、都会两性关系、职场文化及生活文化的观察与解析乃至文学评论等,相关书籍35册;小说则有「棋神物语」等。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