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鲜鲜鲜(87)决心不做,一身轻
2018/08/01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刘黎儿:或许是经济高度发展过的国家一种流行的价值观,或许是有人不想再坚持日本人特有的严格的自我要求的完美主义,日本这两三年许多人出面提倡「不做(しない、Not to do)主义」,跟过去许多人主张要积极列出自己想做的事的名单不同,而是建议应该是要列出不做、决心不做的事的名单,只要决定不做,反而人才会拥有更多的自由。
这涉及每个人的人生境遇、价值观等不同,不过对许多日本人而言,长年以来都想要兼顾工作、事业与家庭,买房之后,也想要享受美食、旅行,然后又想要有矫健的身材,也想追求流行,搞的人仰马翻,而且朝目标勇猛前进时,虽然感到充实,但另一方面,会看不见其他的事,视野变得狭小,很容易迷失自己。
万事有长有短,因为很积极、拼命去做许多事,或许可以赚很多钱,却丧失属于自己的时间,日本许多熟年因为经历过经济高成长期,获得一定成就,因此开始觉得时间是更重要的,突然会觉得决心不做什么很重要;但或许过几年,发现老后生活也不那么轻松,时间多的很,手头有的钱逐渐减少,太过消极而不作为,一不小心,很可能沦为社会底边的「下流老人」,或许又会开始主张还是要做些什么才好,因此人生或许每个阶段的决心会有很大不同。
另一方面,「不做主义」其实有很积极的意义,因为看破不做,才能获得真正自由,一身轻之后,才能看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像是有些人因为不适合组织生活,决心放弃苦闷闭塞的上班族工作,终告独立、创业等,因为不做什么,反而能做什么.
或有些被认为是网路时代专家、名人,宣布不搞SNS、部落格等,因为常会失言,逞一时之快而惹祸上身,遭到打脸、踢馆等,得不偿失,或是因为有脸书、推特、instagram等,虽然会有影响力,但就会爱炫耀,最后也会遭到忌妒、批判,而不得删除或道歉了事,不过很多人一时表示不搞了,但还是很难抗拒这些新时代媒体影响力的诱惑,最后还是又继续搞了。
像最近日本女星刚力彩芽,因为贴了跟时尚电购商ZOZOTOWN创办人前泽友作一起搭私家喷射机到俄国观看世足比赛,前泽因股票上市而成为第三大创业富翁,是国际瞩目人物,刚力幸福满点,也因此遭到批判,虽也有声援的声音,但很多演剧界前辈奉劝如果想成为大牌女星,应该保留私生活,维持神祕感,才不会让人看到她就只能联想前泽;刚力因此删除照片一阵子,表示要从零开始出发,结果没两天又开始在instagram晒她跟前泽的恩爱了。
结果许多「不搞、不做」,只有几分钟热度;因为不仅刚力,现在对许多人而言,在SNS上贴出自己的生活体验,已经比吃三餐或工作、比活着本身更重要了,无法真的不搞。
不过也真的有很多人发现如果不要过度在意自己在SNS的评价,像是不要在意有多少人给自己按赞,则就会整个人轻松起来,否则常为了是否有人按赞,而整个人镇日坐立不安。
当然有些「不做主义」是比较轻松、柔软的,像几位女性名人宣布自己不再染发,不再为了抗老而努力,不再伪装年轻,如曾被称为「魔性女人」的前电视女主播近藤sato,现在50岁的她从47岁起,不再染发,让头发灰白化,甚至不再化粧,虽然有人说她老化、劣化,但她觉得如果重视自己的想法、心情,就会放弃伪装,现在的自己才是自己想要的模样,自己最喜欢现在的自己,从华丽的存在,逐渐回归自然,或许展现了她的心境的变化。
这类放弃而不随俗做什么,可以说是所谓「不做主义」的核心,不是有所不为,而是因为不做什么,反而能更自由奔放地做些什么;像是著名医生及意见领袖的镰田实,除了对病患提倡不要拼命跟疾病战斗外,自己这几年的不做主义就是不打领带,就穿件衬衫、外套去政府的委员会开会,很不可思议地,发现比起穿西装、打领带时,反而不会揣测别人想法,能更自由发言;或是他照顾罹患认知症(失智)的父亲几年,决定不隐藏父亲病情,反而让周边的人亲切对待,父亲的表情开朗化;或像去年起他开始不再出席婚丧喜庆典礼,因为医院同事600多人,沦为形式而且疲累,因为不出席,他反而有余裕去请刚结婚的新人吃饭等。
也就是因为不做什么,省略了什么才能更有时间跟力气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人生能更有效的地分配,像镰田去年因此能去滑雪50次,体重减少9公斤,也有肌肉,体力变好,在伊拉克难民营巡回医疗工作也不再吃力了,开始非常不错的能量循环,人生也变丰富了.
「不做主义」有大有小,或许从一点点做起,不过度在意世间看法,就会非常轻松,反而会有自信,变成很大的力量;尤其至今日本许多教育都要求完美主义,许多日本人很难从众人要求的束缚逃出,也因此鼓励不做主义、列出自己可以不做的事的名单等,或许可以解放不少的日本人;宣布不做,最后还是去做了,那也无所谓,那是放弃而不继续搞「不做主义」,也是一种不做吧!
![]() |
刘黎儿 简历
旅居日本的资深媒体人与知名作家。台湾大学历史系,后进入台大历史所,1982年赴日,曾担任《中国时报》驻日特派员、东京支局长,现为专职作家,在多家报纸杂志如《苹果日报》、《自由时报》、《今周刊》等撰写专栏;书写对象包括日本政经社会议题、都会两性关系、职场文化及生活文化的观察与解析乃至文学评论等,相关书籍35册;小说则有「棋神物语」等。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