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本木的秋夜漫步与随想
2019/10/09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刘迪:10月初的东京,昼间虽仍溽热,但夜晚散步却已惬意。六本木、南麻布一带夜幕将临,华灯初上。来自中国“自由行”游人时时可见,他们言谈面容流露享受长假的欣愉。中国大陆进入“休假模式”,“国庆”期间约有190万中国人访问日本。散步中,时有中国旅行者擦肩而过。
|
28年前,笔者移居东京。回顾这些年,中国对日本来说,日益“巨大”。甫抵日本时,日媒中国报道稀少,有时甚至数日没有中国消息。当时的中国,对日本普通民众来说非常遥远,但今天日本媒体,“华为”“中美5G战争”等报道连篇累牍,仿佛当年美欧消息所占分量。
中美贸易战进入相持阶段。美国仍咄咄逼人,但失去攻击之“势”,中国则在防御中积蓄实力。今年5月日本国立研究开发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发表一篇文章,该文分析了全球2015-17年新发表的高质量科学论文,指出中国在151个研究领域中的71个占据首位,其余80个领域占据首位的则是美国。该文说在最前沿研究领域中,中美两强体制已经形成。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构筑市场经济制度,但国家意志不可小觑。中国政府巨额投资不断推动电气工程、交通运输、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新中国”70年间,教育体制倾向理工科学,支持了中国高科技进步。每年数以百万理工科大学毕业生就业,构成中国巨大的“工程师红利”。中国依靠这个世界最为庞大的工程师集团,不断建造高铁、港口、空港、桥梁,把这个国家日益连结成为一体。
当代中国70年的成就不容置疑,但中国经济存在前30年“追赶型经济模式”与后40年“全球供应链型经济”的矛盾。在东南沿海以及大城市,中产阶级社会日益壮大。数亿中国人家庭,非但有车有房,而且可享受海外旅行,甚至把子女送往国外留学。他们生活水准已接近发达国家状态。但在14亿人口中,他们属少数。在农村以及广阔的内陆中小城镇,还有近10亿人,他们至今仍然处于发展国家状态。当前及今后,调整中国经济内含的两种类型经济的矛盾,是中国“讲政治”的现实需要。
中国人早已懂得,他们不能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更加美好生活。上个月曾在中国地方旅行,亲身感到各地政府以巨大热情与坚定信念,强力支持高科技创新。中国高科技民企,在海外遭遇逆境。但是,他们正以不屈意志与决死气概迎接挑战。这些民企,肩负着中国未来。探索未来经济社会的方向,自由宽松的企业环境尤为重要。
中国当代文化,开始具有“现代”意味。中国文艺创作,徘徊探索中前行。那些商业巨制,在普及爱国主义同时,不忘全球情怀以及手法创新,这让这些作品超越国界。不少中国古装连续剧在日悄然流行。华丽衣裳与精美制作,加之许多剧情的现代视角,深获日本女性铁粉拥戴,有的铁粉甚至因此开始攻读中文。日本近来掀起小小的中国SF小说热。刘慈欣《三体》等人SF小说日语版发行,诸多日本文化界大家站台推介。日本读书界深谙全球SF动态,今天如此大张旗鼓评介中国SF小说,也是中日交流转暖的一个侧面。
多年来人们常称中国为“发展型国家”,不过这个概念难以准确把握中国本质。因为“发展”一词,暗含“实现终极目标之过程”的意思。我以为中国应定义为“探索型国家”。中国人自己常说,“改革开放永远是现在进行时”。 今天,中国面临重大关头,历史没有给中国人自满时间,改革必须跑步前进。
改革开放40余年之间,经济发展同时,诸多强大利益集团崛起。如何调整利益集团间的冲突,这需要更高的政治智慧。如若建设一个伟大国家,必须首先建设一个伟大社会。面对贪腐,中国政府进行了坚决治理,赢得广泛支持。今后,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复杂的国家中,建立一个公正秩序,更需要亿万民众支持。
回看70周年国庆典礼录像,感想万千。党与国家,党与军队,国家与军队究竟是怎样的关系?鉴往知来,思考中国未来方向,要思考许多问题:一个伟大国家,她的力量源泉何在,她如何能够走到今天,她的人民需要怎样的未来。这一切,都要在历史与现实的综合考量之中寻找答案。
2018年,近1.5亿人走出中国。他们从中国沿海、大中城市走向全球可能的所有角落。每年1/10以上中国公民走出国门,他们的所见所闻,他们对世界的思考,必将极大推动中国未来变革。中国开启的改革曾震惊全球,但这仅是序曲。21世纪虽已历经近1/5,但大戏尚未开场。本世纪的精彩,还有待未来。
在夜幕降临的东京,笔者路经六本木东京君悦大酒店(Grand Hyatt Tokyo),几位来自中国的旅客走过。这座酒店,受安倍首相夫妇钟爱。此前假日他们夫妇多次在此下榻,享受SPA,美食。这位保守主义政治家在其任期后半,中日关系得以改善。不久前安倍曾表示,日中外交当局正就中国领导人访日磋商。两国领导人互信增强,对中日关系稳定有益。对这次访问,人们均乐见其成。
此前也曾观看几次国庆典礼录像,印象最深的是1984年那次。那年,中国农业大丰收,联产承包制大获成功,长期困扰中国的粮食短缺状态缓解。回顾中国历史,这个国家总在山穷水尽之处忽现“柳暗花明”。这背后是否有何规律可寻?
今天,中国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强烈意志未变。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今天,继承中国政治思想传统,日益成为现实政治考量。中国传统政治的模式,乃来自大禹治水,其核心内容是疏而不堵,因势利导。中国当代70年历史的经验,最重要的一条是善于学习,拒绝任何教条主义。
35年游行队伍中的学生方阵,突现“小平您好”四字标语牌。那个偶然举动,却表达了当时人民对改革发自内心的支持。当邓小平看到标语牌时,他的表情暖人。那一瞬间让人感到,中国正向一个“好的社会”转变。
什么是“好的社会”?当时我觉得是“宽松”。另一方面,古往今来,实现公平、正义是任何社会的永恒课题。构建更好的社会,要捍卫正义与公平。这些都不是抽象理论。所有标准,都要在历史情景中考量。对于刚刚结束文革的中国来说,“好的社会”既是许许多多“解放”,同时也是一系列的恢复人性的决定。
现代中国已70年,从今而后,中国将走向何方?未来充满不确定,但中国人民对更好生活的强烈向往,终将成为建设一个“好的社会”的强大动力。
本文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
![]() |
刘 迪 |
刘 迪 简历
日本杏林大学综合政策学部及研究生院国际协力研究科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课程毕业、早稻田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博士课程修了。博士学位。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