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特会”与世界,以及远方
2017/04/07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刘迪:此次,舆论高度关注习近平与特朗普会晤,重要原因之一是其“不确定性”、“艰巨性”。其实,在这种关注背后,是人们祈望,这两位世界领导人的会面,可为解决世界范围的棘手问题,提供一种普遍的模式。
关于“习特会”,有人联想到45年前毛泽东、尼克松的那次会面。那次尼克松对北京的访问,被称为“影响世界的一星期”,其结果深刻影响到此后的世界政治格局。那么,今天习近平对美国的访问,两位世界领导人的会面,是否将会产生某种类似效果?
![]() |
毛泽东与尼克松握手(1972年2月) |
今天,各种社交媒体已遍布全球,不论中国还是美国,都与世界紧密联为一体。因此,人们不可期待双方领导人的这次会晤,有45年前的那种轰动。但是,这两个世界伟大国家领袖的握手,他们的会晤,仍是非常重要的。
这次峰会,并非事务会谈。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开始”。两位领导人,通过包括第一家庭成员在内的首次会面,可增进互信,这就是成果。当然,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问题,朝核、“一中”、萨德、贸易赤字等等,都亟待两人解决。但是,如果没有互信、没有相互尊重,问题很难解决。如果可以互信,这些问题都可以谈,也容易解决。
尼克松访华后的45年中,中美两国关系一直存在某种“不可预测性”。但这种“不可预测性”也有规律,与美国国内政治过程有关。这种变化,与美国国内利益集团政策调整有关。特朗普曾是商人,上任前,因其缺乏外交经验,对中美关系的基础认识不足。但上任后,特朗普与习近平电话会谈,迅速纠正了他此前的错误,确认“一中”原则,这证明中美关系的基础是牢固的,同时也证明特朗普不惮修正自己,这极富有启示。
今年3月蒂勒森访华,事实承认了中方提出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原则。这条原则强调,中美不对抗、不冲突,互相尊重,合作共赢。此前,人们认为中国需要美国对其大国地位的承认。其实对美国来说,中国对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秩序的缔造者的尊重、承诺及保证,也十分重要。“新型大国关系”,本质上也是一份中国对美国领导地位尊重的承诺,对美国很重要。
在美国看,朝核问题迫在眉睫,希望中国施压朝鲜。在朝核问题上,可看出中美双方立场对立。中国并不认为是自己努力不足。在朝核问题上,中国有一底线,即不让朝鲜半岛混乱,阻止家门起火。目前,任何一种对朝武力打击,都无法保障可适度停止,也无法保障这种打击不会波及、影响中国东北安全。朝核日益严峻,说到底是地区安保结构使然,有关方面必须坐下谈判。
![]() |
并排而坐的习近平与特朗普(美国佛罗里达州棕榈滩的马阿拉歌庄园) |
在朝鲜“去核”目标方面中美没有分歧。重要的是采取何种方法、步骤。历史上从没有任何一个有核国家,自动或被迫放弃核武器。这说明,今后习近平与特朗普的课题十分严峻,工作异常艰巨。如果两国合作成功,这两人将可能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有人对特朗普贸易战言论担忧。特朗普是否如同李逵,将对中国等国举起板斧?其实,美国的贸易失衡,其根源在于美国国内产业结构以及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远非简单挥舞板斧就能解决。重要的是对问题本质的理解。中美经贸相互依存如此紧密,相信特朗普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另一方面,中国肯定会通过各种互动,回应特朗普的重大关切。在就业问题、赤字问题等诸方面,给予美国相应的合作。
|
|
中国崛起是一不可扭转的事实。如何认识、理解这个事实,如何顺应这种变化,需要世界与中国在互动之中完成。现存国际秩序,曾经给予并正在继续给予中国巨大利益,中国心存感激。现在与今后,中国都不会挑战,更不会破坏这个秩序。但中国也认为,这个秩序,还有不完善之处,中国也想补充、完善这个秩序。这是“一带一路”构想、亚投行设立的初衷。今天,这种思考,日益获得全球主要国家的支持。对于中国的建议,美国的态度也在调整之中,通过两位领导人的会面,希望今后的世界经济,可能更有活力。
习近平与特朗普,都肩负各自国家“复兴”的重任。不论习近平或特朗普,都要向本国人民交出自己的答卷,兑现他们的承诺。但另一方面,两人都是世界大国领袖,他们的精力,还要放在全球秩序制度设计方面。今天,人工智能、物联网、生命科学等技术革命,面临一个临界点。人类社会乃至人类自身,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在人类社会大转变时代,两位领导人是否能够提出一个未来秩序的路线路,提出某种展望,这是历史对两位领导人的期待。
21世纪的历史,可以说还刚开始,在可预见的未来,新技术革命将极大改变世界。不论国际政治或双方国内政治发生怎样的变化,中美两个大国,都不会放弃自己作为大国的责任。在今后的历史进程中,两个国家将如何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影响甚至决定地区、世界的发展、命运。因此,双方领导人的会面,充分交流,彼此理解,对于世界未来,是一个福音。
![]() |
刘迪 |
在45年前,尼克松与毛泽东,在北京谈哲学、诗,2017年4月的中美峰会,尽管有许多现实令人头疼的问题要谈,但此外,两人是否还可谈谈哲学,谈谈人类命运,两位领导人,是否可以给世界一个远方?
本文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
刘 迪 简历
日本杏林大学综合政策学部及研究生院国际协力研究科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课程毕业、早稻田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博士课程修了。博士学位。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