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思考

2019/07/23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柯隆:中国的干部喜欢说改革开放到了攻坚战的关头,他们的意思可能是说改革开放进入了举步维艰的困难阶段。很久以来,国内的经济学家通常把中国的改革开放表述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改革,这种改革通常缺乏全盘规划。这种说法没有错,因为40年前启动改革并没能得到领导层的意见统一,邓小平靠着他的个人智慧提出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改革,即便在西方国家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要在国内遭到高层反对,就只能绕着石头过河。改革的最重要的名分是促进经济发展,用邓小平自己的话说就是“发展是硬道理”。

               

北京的花坛(KYODO)

                             

  这种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改革自然而然地是优先改革容易出成果的领域,对于历任改革者来说意识形态领域的改革是禁区,绝对不能触碰。邓大人定下的四个基本原则首先就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的领导。

                                   

 柯隆 的其他文章

         

 重新思考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

       

 中美贸易战的误区

                  

 急性子、慢性子和贪小便宜的

            

 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 

         

 经济学家的烦恼 

 

 如果有一天世界不欢迎中国人

         

   不要总是嘴上爱国

                

   更多》》》专栏:老柯要说话

 

  经济学家很早就提出来改革和发展的关系,虽说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而实际上发展也是改革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在经济不发展的情况下往往改革趋于停滞。有人非常形象地描述发展和改革的关系,改革不同于修理火车,火车坏了通常是停车后修理,等修好了再开。但改革则不同,应该是保持一定速度的发展,一边发展一边改革。

            

  用经济学来解释这两者的关系就是,经济发展的情况下,经济总量在不断扩大,这样的话,改革比较容易推进。因为改革短期来看其实是零和博弈,也就是说一个病人动手术不可能手术完了马上活蹦乱跳,变的很健康。改革通常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既得利益集团通常在改革中遭受损失,所以竭力反对改革。如果经济规模不断扩大,那么既得利益集团的疼痛会得到缓解,反对改革声音就不会很大。

                   

  综上所述,现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这种说法没错。问题是改革越来越苦难,如何来推动改革,这是一个问题。

                      

  改革需要推进力,也就是需要动力,或者说需要压力。力学原理告诉我们动力一定来自压力。可是自己给自己施压一般不太可能,所以,通过开放市场倒逼改革其实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今天中国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框架主要建立于1990年代中后期,当时,中国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加入WTO要完成一系列开放市场的改革,当年的改革者们应该说是知难而上的勇者。当年的改革和2001年加入WTO为那以后1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说来,虽然今天的改革遇到了困难不假,但克服困难推动改革的主要动力应该是坚持不懈地推动开放市场。不久前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在论坛的发言中着重强调了开放市场的重要性和决心。应该说,对于中国这个已经进入了中等发展阶段的大国,开放市场应该是发展经济的最大红利。                  


 

  国内有一些人谈起跟美国的贸易摩擦就色变,其实大可不必。美国是中国的最大出口市场,是中国企业的主顾,生意场上不是说顾客就是上帝吗?“上帝”要跟你制造一些摩擦何必色变。毛泽东时代有句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所以,无论形势如何复杂中国都不应该迷失方向,也就是坚持开放,推动改革,实现发展。

                           

  不久前在日本大阪举行的G20首脑峰会上,政治领袖们就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实大可不必,今天没有人会选择闭关锁国的道路,我相信如果美国总统宣布闭关锁国,那美国经济一定死路一条。问题不在于开放还是锁国,问题在于如何开放,也就是如何制定其中的规则,这是需要深思的。先进国家和新兴国家,各自的国力和国情不同。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国家,推动制定公正和透明的国际规则是理所当然的职责,也是当务之急。

  

本文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日经中文网观点

  

柯隆

 柯隆 简历

                           

东京财团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静冈县立大学特聘教授、富士通综合研究所经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出生于中国南京。88年旅日后进入爱知大学法经学部学习,92年毕业后进入名古屋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深造,94年硕士课程(经济学)毕业。98年10月,富士通综研经济研究所主任研究员。2005年6月,同总研经济研究所上席主任研究员。06年起担任主席研究员。研究专题:开发经济学。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