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和技术、创新和创业

2017/09/14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柯隆:我们中国人有时候会将一些貌似相近的词汇随意地结合在一起,一个典型的事例就是科技,所谓科技实际是科学和技术合成来的。比如中国有很多科技大学,其实,将这两个貌似相近的词绑在一起,细想起来有一点啼笑皆非。科学来自英文的science,也就是五四时期所说的赛先生;技术来自英文的technology。泛泛地说,大学的理科应该是学科学的,而工科应该是学技术的。

   

  同样,创新和创业也不是一回事,创业为了利益最大化,创新的目的不完全为了钱。创业不一定要创新。那么,中国人最擅长什么,最不擅长什么,搞清楚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柯隆 的其他文章

               

 在华投资外国企业老板之烦恼

            

 从九寨沟地震看地震局的工作 

             

    智商和情商

 

 我们留给后人怎样的遗产

 

 日本政坛大地震

 

 历史人物的英雄与坏蛋

             

 中国出路,从资源经济向技术经济转型

     

 中国人,你最在乎什么?

       

 不可救药的美国民航服务业

 

 政治家面临的尴尬

 

 见证中国游客和中国实力

 

 文明古国何时再文明  

     

   更多》》》专栏:老柯要说话

  学技术可以直接带来利益,所以,中国人普遍有动力学技术。创业也一样,80年代初,个人还不能自由创业就有很多人下海,做倒爷,后来这些人成了业主,有的生意做的还有模有样。

  

  但说到理科,说到创新,那就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付出心血的了。改革开放以前的传统教育通常教育年轻人为事业献身,或献出青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和中国经济迅速货币化,凡事都要用金钱来衡量一下。其实,这种趋势也是无可厚非的。但这种趋势成了社会的主流,那我们的社会谁还去研究与收入没有直接关联的科学呢?

   

  也许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太快,今天的中国人面对激烈的社会变化都会抱一种边走边看的态度,因为明天的中国社会是无法预见的,所以,很多中国人会想,别人能过得去,我也能。也就是说似乎中国人的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正因为如此,中国社会总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现象,一个流行的事物很快会成为一个社会现象,但同时也会突然消失。

    

  也许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个人比较喜欢一种娴静的生活,而做研究的人要看清楚一件事物的本质必须对被观察的对象做细心而全面的考察,人云亦云者不适合搞研究。我们的民族不缺天才,但问题是现在的社会氛围使得大家都无法静下心来。

   

  我们的社会有一种助长浮躁的社会氛围,那就是自上而下地说大话和空话。从小中国人在学校里就被教育成立大志的习惯。其实,传统上说中国人有一种非常好的习惯,叫做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而我们日常看到的都是大处着眼,我们很少看小处着手。

   

  每到年初,各个单位都要求其大家立志般的树立工作目标。到了年底做总结,目标其实没有实现,结果就用一些模糊的语言来一言以蔽之。企业如此,官场尤甚。久而久之,我们的社会就成了一个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的社会了。

   

  其实,无论是研究科学还是创新,都需要脚踏实地的态度和作风。现在看民国初期的文人和学者,无论是他们的为人还是学风都很踏实,虽然他们的学识深浅不一。

   

  进一步想下去,为什么今天的中国社会如此浮躁呢?

 


   

  可能今天的中国人都太急功近利了。大家对于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事物几乎不会表现出任何兴趣。所以,今天要发展科学谈何容易!动员人们创业容易,动员人们创新谈何容易!

   

  我天生最不喜欢的一件事就是开会,每次看到媒体报道那些整天出席不知何时结束的大小会议的人们都会生出莫名的同情心。市场经济里,人们习惯地用金钱来衡量价值,但其实时间是最有价值的。美国有科学家专门研究时间能否倒流。不久前去北京坐地铁,发现居然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摆弄手机,没有一个人读书看报。一个没有人读书看报的民族,请问谁去搞科学研究?谁去创新?难道研究科学和创新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吗?

 

  本文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 

 

柯隆

 柯 隆 简历 

  富士通综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员、静冈县立大学特聘教授。出生于中国南京。86年毕业于南京金陵科学技术学院日本专业,88年旅日后进入爱知大学法经学部学习,92年毕业后进入名古屋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深造,94年硕士课程(经济学)毕业。98年10月,富士通综研经济研究所主任研究员。2005年6月,同总研经济研究所上席主任研究员。06年起担任主席研究员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