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材小用和小材大用
2017/01/26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柯隆:随着反腐紧锣密鼓,有很多新人被提拔到新的岗位。中国人通常会跟新分配工作的人寒暄:“这个工作对你来说是大材小用啊!”用人最理想的原则是应才适用,但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很困难,因为很难客观准确地评估一个人的才能。特别是提拔高级干部,要做到应材适用就更困难了。
|
|
这世上很多人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所以才有了韩愈的《杂说四·马说》那篇杂文。韩愈在这篇短文中,借相马暗喻自己怀才不遇。所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自古以来,多少才子因为没有遇到伯乐,终身不被重用。韩愈的这篇杂文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那就是千里马是否只能被动地等待伯乐的降临?
现实问题是应材适用很难实现,不是大材小用,就是小材大用。说实话,这个世界上可能伯乐真的不多。不过冷静地想一想,比起大材小用,小材大用更耽误事。一个人被大材小用最多是耽误其前程,但如果一个重要岗位用了一个小才,也就是小材大用,那很可能坏大事。
从我到日本留学至今,总共在日本生活了29年,其间日本的首相换了19人,据我的观察,其中有不少人应该说是小材大用,不客气的说很多人根本不是当首相的料子。结果导致日本泡沫经济奔溃以后失去了20年。
同样,日本有些大企业在用人方面也有小材大用的现象,一个小才领军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最终导致企业倒闭或者被别的企业兼并。我想日本的夏普公司和东芝公司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那么,什么是小才?通常小才只顾眼前,都是一些没有前瞻性的人,而且往往心眼还特别小,对于比自己有才能的人没有包容心。我想诸位读者可以很容易在自己的身边找到非常恰当的人选,而且还不是一个两个。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小才为什么会被重用?这是一个很重要但不太好回答的问题。用韩愈的那篇杂文来套的话,小才被重用主要因为是负责人事的人不是伯乐。再大胆地说一句,一般来说小才喜欢用小才。小才总是担心别人比自己强,所以,不用大才。这是一个连环套,一旦小才大用,那接下来会有一串小才被大用。
文革时的王洪文应该说是一个小材大用的典型。是毛泽东亲自提拔重用的王洪文,但这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请允许我浅尝辄止。但我要提醒各位的是应该注意小材大用带来的后果和危害。
说到小材大用,使我想起另一个现象,就是外行管内行。比如,我在日本的一个智库(研究所)供职,日本的智库远远没有美国的智库发达,原因之一就是日本智库的管理层通常外行很多,没有做过研究也没有写过文章的人来管理智库,智库怎么可能发达呢?当然,外行和小才还不是一回事,应该区别对待。
1990年代初,当时传说朱镕基副总理兼人民银行行长为了换掉那些不懂金融的外行干部,经常搞突然袭击找一些干部来问话:“请你告诉我,什么是M2(广义的货币供应量)?”当时的人民银行还处在转轨期,内部管理机制多半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很多中层以上干部都是从别的部门调来的,不懂金融,更有一些是复员军人,他们哪里知道什么M2。后来听说人民银行的人员素质大大提高,我想这主要得益于朱镕基总理,这位内行的管理。
![]() |
柯隆 |
中国古代的王朝为什么会改朝换代?其实也跟小才大用有密切关系。我们知道昏君通常是任人唯亲,所以,问题就来了。虽然小才没有能力,没有本事,但小才通常擅长奉迎拍马,所以,小才才会被大用。2017年是中国的人事年,我写这篇短文没有别的意思,旨在提醒那些用人的人,慎防小才大用。
本文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
柯 隆 简历
富士通综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员、静冈县立大学特聘教授。出生于中国南京。86年毕业于南京金陵科学技术学院日本专业,88年旅日后进入爱知大学法经学部学习,92年毕业后进入名古屋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深造,94年硕士课程(经济学)毕业。98年10月,富士通综研经济研究所主任研究员。2005年6月,同总研经济研究所上席主任研究员。06年起担任主席研究员。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