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第三次留学浪潮
2016/12/05
![]() |
柯隆 |
回顾一下改革开放,无论怎么说那都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创举。之前的毛泽东时代,不仅在身体上,而且在精神上剥夺了人民的自由。所以,改革开放还给了人民一点自由,所有人都欢欣鼓舞地支持。虽然在改革开放初期有一股逆流,叫作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我到现在都不明白,什么叫资产阶级自由化。难道无产阶级就不应该享有应有的自由吗?
改革开放不久,中国就放松了出国留学,但起初是公费留学。能公费留学的有两个条件:第一学习拔尖,第二上边有人。像我这样学习不好、上边无人的人,留学对我来说就好像有人跟我说中国快要进入共产主义了,一个连梦想都不是的幻想。
国内有研究留学史的人把80年代初的留学热(公费留学)称作第一波留学浪潮。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留学热叫第二波留学浪潮。我是1988年到日本名古屋留学的,属于第二波。2000年以后的留学被笼统地称为第三波留学浪潮。这种划分其实有点虎头蛇尾,真正进入第三次浪潮实际是在2010年以后。
还是回去考察留学生的求学之路。我一直认为,中国最一流的人才大部分都流向了美国,我去哈佛、MIT、斯坦福考察,一句话,那才叫学府。在那里,你只要有本事(学力),也有能力(经济实力),你可以在学海里任意驰骋,没有任何人来牵制你的思想。到欧洲留学的主力军应该是中国的二流人才。我到过牛津和剑桥,在那里读书是享受。到日本来留学的基本来说就是我这类三流四流的学生居多。我这样说丝毫不是谦虚,这是事实。
当然,我说的所谓一流、二流、三流,是我们这些人在国内的排行。至于说出国后一流的还是不是保持一流那是另外一回事。据我观察,第一波留学浪潮出来的公费留学生中,有好多人其实后来并没有好好读书。试想,他们每个月拿2000美元左右的奖学金,另外还有住房补贴等等。当时,国内白领每月的工资也就几十块人民币,很多公费学子就在家打小算盘,把公费得到的奖学金存起来,另外,再去打打工,这样读完硕士,读博士,五、六年下来怎么也有20-30万美元的存款。金钱的诱惑下谁还去读书呢?所以,我认为公费公派留学实际是不成功之举。也就是说,获得自由的小鸟就没有再去刻苦读书了。
我去美国,经常遇到在那里生活10年-20年的中国人,英语仍然一塌糊涂。这样的情况在日本也随处可见。我武断地说一句,有些“才子”出国后基本没有读书。
最新一波留学浪潮中出国留学的有一些新动向,首先,年龄小,其次,会学习但生活能力差,第三,除了学习,更多人的目的是移民。
我们第二波出国留学的主要靠自己奋斗,那时候,中国的人均GDP太低,工资在国内花还可以,拿到国外,不管用。而且,那时的外汇管制很严格,每一个出国人员一次只能兑换50美元外汇。今天可以兑换5万美元,一个天一个地。
最近几次回国出差,遇到的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把他们的孩子送到了国外,而且目的是移民。70年前,海外学子纷纷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70年后,国内学子自愿地背井离乡。我相信,今天能够到外国留学的孩子的家庭都不是一般的家庭,至少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我跟这些孩子的家长聊天,他们所有人都义无反顾地说:出去的好。我记的有一个旅居海外的中国作家写过一本书《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我没看过这本书,但从书名我能猜到其内容是什么。我做为一个研究中国经济的研究人员一直在问自己:中国到底怎么了?
曾经,梁漱溟先生自问自答:“世界会好吗?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如果你问我:“中国会好吗?”我只能回答:“我希望中国一天一天好起来,不过很遗憾,我还没有看到这个兆头。”
本文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
柯 隆 简历
富士通综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员、静冈县立大学特聘教授。出生于中国南京。86年毕业于南京金陵科学技术学院日本专业,88年旅日后进入爱知大学法经学部学习,92年毕业后进入名古屋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深造,94年硕士课程(经济学)毕业。98年10月,富士通综研经济研究所主任研究员。2005年6月,同总研经济研究所上席主任研究员。06年起担任主席研究员。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