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宏观经济统计不可信吗

2015/10/19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柯隆:据说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质疑中国宏观经济统计可信性的学者是美国匹茨堡大学的托马斯·罗斯基教授,此公悍然挑战我国宏观经济可信性的依据是其计算中国政府公布的能源消费和电力消费与GDP的弹性值。通常能源和电力消费与GDP增长应该呈现明显的相关关系,弹性值不会有太大波动,但观察中国的相关弹性指数发现有明显的人为篡改的痕迹。于是乎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界就中国的宏观经济统计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柯隆
        无独有偶李克强总理在履职之前就明确表示宏观经济统计可信度低,不知就任近3年来李总理对其麾下的统计局和统计体系的改革是否满意?海外一些不怀好意的人以“克强指数”来说事。所谓克强指数是海外媒体擅自命名的李总理发明的一个指数,其包括铁路货物运输、电力消费和银行贷款余额的增加。其实这个指数完全无法取代GDP,首先这三个成份数据无法计算成实际值,第二无论是生产资料还是消费资料,这三个成份数据都过于片面,我无法得知当时为什么选定这三个成份数据,不敢妄加评论。

        总之,中国的宏观经济统计应该是问题多多。不久前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了他们根据克强指数推算出的眼下的GDP增长值应该是5%。恕我直言克强指数本身就缺乏合理性,据此算出来的GDP增长值有多少说服力我不敢认同。美国的研究小组也发布了不少他们对中国经济统计的看法,更多的是质疑。因为没有人能够得到第一手的原始数据,所以只能是以逻辑推测。

  柯隆 的其他文章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可深究

  李嘉诚为什么不能撤资?

  谈谈爱国和卖国

  网络更应屏蔽垃圾语言  

  质疑美国的普世价值

  天津爆炸,教训何在?

  “安倍谈话”真的那么重要吗?

  也谈歧视

  政府该不该救市?如何救市?

  从气功“大师”王林出事说开去

  我们看不到人民币国际化

  只有加速改革才能救股市

  王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

  日本为什么不加入亚投行?
 
  正视历史从“抗日神剧”做起
 
  京都、奈良和北京
  
    

        实际就今天的中国经济统计体系来说,已经相当现代化,特别是经过1993年世界银行的援助,国内专家们的努力,中国的统计系统已完全摆脱了原苏联的MPS国民收入统计体系,接轨到国际通行的国民经济统计体系(SNA)。同时,收集原始数据也不再完全依靠下级统计局对上级统计局的汇报,而更多的是通过采样分析收集统计数据。产业关联表中的产业分类也越来越详细和科学,一旦原始数据进入产业关联表以后很难就一些数据做局部的篡改。

        今天的宏观经济统计缺乏科学性从而影响可信性的主要问题除了原始数据的可信性不够以外,可能还出在物价指数的计算上。我们可以很容易观察到,统计局在测算物价指数时将物价上涨最猛的食品和住房消费的比重大大压缩,而价格上涨幅度不大的通讯费和交通费的比重一直被夸大,这样算出来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可能被低估。

        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如果名义GDP增长9%,消费者物价指数实际增长3%,那么实际GDP增长就是6%,但如果物价指数被人为压缩成2%,那么实际GDP增长就成了7%。这样看来统计有点象算数游戏。所以,如何科学地制定消费者物价指数的成份比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下图展示的是过去30多年来中国的名义GDP、实际GDP和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变化。今年来的消费者物价指数显然比人们感受到的物价上涨水平要低。

 
         话说回来,虽然实际GDP增长率有可能因为消费者物价指数的计算缺乏科学性而被高估了,在此必须强调的一点是中国的GDP的实际规模很可能被大大低估。此话怎讲?根据OECD的测算,很多国家都存在大规模的Non-Observed Economy(未观测到的经济活动),据说意大利的NOE占GDP17%,因为他们的黑社会非常活跃。俄罗斯的NOE占比居然高达25%。


        中国虽然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但没有统计上来的经济活动应该不小于意大利。比如很多小孩学钢琴,家长支付给老师的学费,统计局是无法统计上来的。中国有太多的经济活动是在桌面下完成的,这是中国社会的潜规则造成的。我们不妨大胆估计一下,如果因为统计体系的不完善,GDP增长率被高估2-3个百分点,但未观测到的经济活动如果占GDP的20%,那中国的实际经济实力要远远大于统计数据所显示的水平。

        尽管如此,做这个研究仍然有点隔靴搔痒的感觉,因为我无法观察到宏观经济的原始数据,只能以经济学逻辑来推理,衷心希望中国的经济统计能够更加严密。毕竟客观可信的宏观经济统计才是正确有效地制定经济政策的基础。

本文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

柯 隆 简历
富士通综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员,静冈县立大学特聘教授。出生于中国南京。86年毕业于南京金陵科学技术学院日本专业,88年旅日后进入爱知大学法经学部学习,92年毕业后进入名古屋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深造,94年硕士课程(经济学)毕业。98年10月、富士通综研经济研究所主任研究员。2005年6月、同总研经济研究所上席主任研究员。06年起担任主席研究员。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