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宏观经济统计不可信吗
2015/10/19
![]() |
柯隆 |
总之,中国的宏观经济统计应该是问题多多。不久前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了他们根据克强指数推算出的眼下的GDP增长值应该是5%。恕我直言克强指数本身就缺乏合理性,据此算出来的GDP增长值有多少说服力我不敢认同。美国的研究小组也发布了不少他们对中国经济统计的看法,更多的是质疑。因为没有人能够得到第一手的原始数据,所以只能是以逻辑推测。
|
今天的宏观经济统计缺乏科学性从而影响可信性的主要问题除了原始数据的可信性不够以外,可能还出在物价指数的计算上。我们可以很容易观察到,统计局在测算物价指数时将物价上涨最猛的食品和住房消费的比重大大压缩,而价格上涨幅度不大的通讯费和交通费的比重一直被夸大,这样算出来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可能被低估。
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如果名义GDP增长9%,消费者物价指数实际增长3%,那么实际GDP增长就是6%,但如果物价指数被人为压缩成2%,那么实际GDP增长就成了7%。这样看来统计有点象算数游戏。所以,如何科学地制定消费者物价指数的成份比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下图展示的是过去30多年来中国的名义GDP、实际GDP和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变化。今年来的消费者物价指数显然比人们感受到的物价上涨水平要低。
![]() |
中国虽然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但没有统计上来的经济活动应该不小于意大利。比如很多小孩学钢琴,家长支付给老师的学费,统计局是无法统计上来的。中国有太多的经济活动是在桌面下完成的,这是中国社会的潜规则造成的。我们不妨大胆估计一下,如果因为统计体系的不完善,GDP增长率被高估2-3个百分点,但未观测到的经济活动如果占GDP的20%,那中国的实际经济实力要远远大于统计数据所显示的水平。
尽管如此,做这个研究仍然有点隔靴搔痒的感觉,因为我无法观察到宏观经济的原始数据,只能以经济学逻辑来推理,衷心希望中国的经济统计能够更加严密。毕竟客观可信的宏观经济统计才是正确有效地制定经济政策的基础。
本文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
柯 隆 简历
富士通综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员,静冈县立大学特聘教授。出生于中国南京。86年毕业于南京金陵科学技术学院日本专业,88年旅日后进入爱知大学法经学部学习,92年毕业后进入名古屋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深造,94年硕士课程(经济学)毕业。98年10月、富士通综研经济研究所主任研究员。2005年6月、同总研经济研究所上席主任研究员。06年起担任主席研究员。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