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察①“李克强经济学”的挑战
2013/08/05
![]() |
“不要向产能过剩的企业和盲目的建设投资贷款”、“增加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李克强在6月份以后下达了一系列指令。显示出对生产设备和资金严重过剩问题的担忧。
在中国煤炭产地之一内蒙古鄂尔多斯,由于预计煤炭需求出现增长,当地掀起了煤炭开发热潮,受此带动,过去5年当地财政收入年均增长了32.5%,而今年1~6月情况却急转直下,财政收入同比减少了9%。曾以2010年人均GDP居全国首位为傲的“煤炭泡沫” 之城如今却陷入了财政危机。
4万亿元的惩罚
形势严峻的不仅仅只有鄂尔多斯。08年雷曼危机后,中国推出了4万亿元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过度投资加剧了铁、水泥等的产能过剩问题,各地相继出现开发后无人入住的“鬼城”。
|
今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央行)突然收紧资金供给,原本为3%左右的短期利率一度飙升至13%左右。有观点认为“这是李克强在治理泡沫”,不过由于利率上涨波及到全球股市,全球对中国风险的担忧升温,人民银行又转变姿态,表示将维护市场稳定。
看过这一幕幕后,中国一家金融机构的一把手说:“(中国政府)试图惩罚部分管理粗心的银行,但误判了世界的反应”,并认为幼稚的手法很容易导致经济陷入混乱,使改革停滞不前。
李克强会成为下一个朱镕基吗?
习近平在出任国家主席4个多月后,实现了访问美国,并起诉了薄熙来,被认为确立了基础。不过能够多大程度向既得利益阶层开刀还不好说。
“准备100口棺材,99口给贪官,1口留给我”。在经济泡沫担忧和现在一样强烈的1998年,时任总理的朱镕基以不惜搭上性命的姿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从让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破产着手,逐步推进地方和国有企业改革。朱镕基的改革被认为帮助中国在2000年代继续保持了2位数增长。
李克强能否会成为朱镕基?这要看在秋季“三中全会”上会不会推出具体而有力的改革政策。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