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清杯面”吃遍世界

2013/11/01


     日清食品1958年在日本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即食面“Chikin Ramen”。1971年又推出了世界上首款即食杯面“Cup Noodle”。在日本,“Cup Noodle”作为“3分钟即可食用的魔法面条”至今受到人们的欢迎。然而,殊不知日本的“Cup Noodle”在走向世界的同时却百般“变身”,各自发展成迎合当地饮食文化的杯面。

 
      世界饮食文化的“缩影”

      据称,日清曾尝试在海外销售日本版“Cup Noodle”,但销量却并不理想。这似乎也是日本版仅限在日本国内销售的原因。众所周知,世界各地经过长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饮食文化,要改变并非易事。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Cup Noodle”在其走向世界的途中发生了各种变化,成为了商品“本土化”的一个典范。那么,“Cup Noodle”究竟世界各地发生了哪些改变呢?看了下面的介绍,您或许可以看到一个世界饮食文化的缩影。

      为此,我们采访了日清食品。据称,海外版“Cup Noodle”杯面均由其设在当地法人各自制造。也就是说,包括日本版在内,各地最畅销商品共12种(见照片;广东版因与上海几乎相同而除外)。口味自不必说,甚至连包装设计和容器形状等都存在细微的差别。

       先看上市时间,先后是日本(1971年)→美国(1973年)→巴西(1983年)→香港(1986年)→印度(1991年)→新加坡(1992年)→德国(欧盟、1993年)→泰国(1994年)→印度尼西亚(1995年)→菲律宾(1996年)→上海(1998年)→墨西哥(2000年)(广东版1995年上市)。

     Cup Noodle”:外国人看不懂的英文

      有这么个细节。
杯面在日本称为Cup Noodle”,而在海外则Cup Noodles”(上为日本版,下美国版)




     日本版杯面的商品名称是“CUP NOODLE”,而在海外则变为了“CUP NOODLES”,不知您是否注意到了?也就是说,在日本是单数形,而在海外则是复数形,名称略有不同。

      据说,这是因为在日本最初发售时使用的商品名称“CUP NOODLE”在日本被广泛接受。然而,之后在美国准备发售时,却发现如果不改为复数美国人就难以理解。因为“NOODLE”在英语里是“1根面条”的意思。

      此后,在海外销售的杯面,即使在英语圈外也统一使用“CUP NOODLES”这一复数形名称。(在美国,最初为“CUP O’NOODLES”,其含义是CUP OF NOODLES)。

      接下来,让我们仔细看看各国畅销杯面的特点。

      上海和香港是“海鲜味”

     印度尼西亚版是“香辣鸡味”。因为当地伊斯兰教徒较多,所以没有使用与猪有关的原料。而在新加坡、菲律宾、香港和上海销售的版本则突出了鱼贝类鲜味的“海鲜味”。与日本版“CUP NOODLE”的“海鲜味”类似,白汤里加入了乌贼以及螃蟹风味的鱼糕。在香港和上海(包括广东),“CUP NOODLE”使用“合味道”这个统一品牌进行销售,包装同时使用了“CUP NOODLES”的英文标识。据称在中国,这款杯面深受80后、90后等年轻人喜爱。


      日本版“CUP NOODLE”诞生于1971年,是世界最早的杯面。其面条光滑,汤料中除了酱油、盐和香辛料之外,还加入了鸡肉和猪肉提取物。配料里还包括虾、鸡蛋、葱以及小块的猪肉。容器在2008年之前采用聚苯乙烯,之后改为了纸质的“环保杯”。

      在日清的协助下,笔者实际品尝到了其中几个国家的“CUP NOODLE”。

     
      欧美版面条短;泰国版面条长

      欧洲版“CUP NOODLE”以德国为中心,在北欧、英国、西班牙、荷兰和瑞士等广泛地区销售。工厂设在匈牙利。主要采用鸡汤,因此包装上带有鸡的插图。而美国版也采用鸡汤,因此纸质外包装上印有鸡的抽象图。为了方便欧美人食用,面条均较短。在美国销售的商品中,甚至有切成数厘米长的面条,用勺就能享用。

      而墨西哥版则是“辣椒风味”。或许是地理位置较为接近的关系,容器及包装设计均与美国版相似。巴西版采用的是以当地土鸡为原料的咸味鸡汤。印度版则添加了多种香辛料的混合香料,可想而知是咖喱口味。泰国版自然是“冬荫功味”,其中使用了各种香草等,经过混合酸味和辣味恰到好处。或许是受生产线和流通体系等的影响,欧洲、巴西、印度和泰国等各国的“CUP NOODLE”容器均采用了带有光泽的硬质材料。泰国版因为注重口感,面条比其他国家稍长。

   



 
       欧洲版——欧式炖锅风

      最先试吃的是欧洲版“CUP NOODLE”。提到欧洲的“面条”,大家都会想到意大利面。在欧洲并不悠久的“面文化”历史中,日本诞生的杯面究竟是以何种形式普及的呢。

      掀开杯盖,首先看到的是撒在面上的黄色粉末,另外配有玉米和切碎的胡萝卜等干燥蔬菜。恰到好处的配色诱人食欲。再一闻,一股鸡汤的浓香扑鼻而来。

      加入热水后盖3分钟,随即品尝。浓汤中混合了香辛料,完全是欧洲风味。面条的长度只有日本的一半左右,可以餐叉很方便的品尝。不过,对于喜欢“吸着吃”面条的日本人来说,很可能会感觉稍有些美中不足。

      整体而言,其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欧洲风味炖锅中加入了面条。似乎这样更适合欧洲人的味觉。也许是容器使用的材质问题,倒入热水的杯面拿在手里感觉烫手。也许是在欧洲很多人愿意放凉后再食用的缘故。

 
      美国版——加了面的“汤”

      接下来,品尝一下美国版。汤料使用的同样是鸡汤。据日清食品的人介绍,在美国很多人认为鸡汤是“妈妈做出来的味道”。而在美国西南部,鲜虾味或辣味似乎更受欢迎。

      同样用热水泡3分钟后试吃。汤的表面没有什么油,整体比较清淡,配菜也很少。总体说,并不像能填饱肚子的主食,而是零食或点心。面条较短,但卷曲程度等与日本版几乎相同。

      再看包装,上面写着“MUCH MORE THAN A SOUP”(远远比汤多)。可想而知,其产品定位或许是比汤够料,但又不是主食。就此,我们实际询问了日清食品,得到的回答是,“并不是作为拉面,而是加入了很多面的汤来销售的”。据说,这一定位也考虑到了美国人“从牛肉到鸡肉”的口味变化趋势。而对于不喜欢清淡的人士,可以自己添加各种佐料或配菜,烹制一份符合自己口味的杯面。




 

      墨西哥版——有点“重口味”

     墨西哥版“CUP NOODLE”的汤料粉末呈红色。配菜包括青豌豆和虾等,再加上类似红辣椒的东西。可以想象其“辣味十足”。可能是杯中香辛料的关系,面条看起来像茶色的荞麦面。倒入热水后,独特的香味就弥漫开来。

     3分钟后试吃。汤的表面漂浮着很多绿色的碎片。这可能是切碎的葱或是香辛料。一尝便知是带有辣味的鲜虾味道,应该说相当辣。喝下汤后,感觉辣到了喉咙口。和美国版一样,墨西哥版里也加入了青豌豆,也许这些地区的人对青豌豆情有独钟。

     据说,按墨西哥的吃法还会在面条上滴上酸橙汁。确实,辣味加上酸味或许能令喜欢重口味的人百吃不厌。

 
     泰国版——辣味让人上瘾

     打开泰国版的盖子,让人有些吃惊。除了折叠的餐叉还另配有红黑色的调料包。“CUP NOODLE”系列自发售以来就把“开杯即泡”作为卖点,但泰国版似乎打破了这一原则。

     调料汁看上去很粘稠,貌似很辣。将其浇在面条的上面,就能闻到一股酸酸的香味。应该是那道诱人食欲的冬荫功汤的香味。我们同样品尝了一番。汤一入口,辣味扑面而来。热乎乎的汤也让刺激更为强烈。最初是脸,然后是后背和肋下,最后全身都汗如雨下。吃这杯面没有杯凉水或饮料恐怕不行,最好还能在空调间里享用。不过,这辣味着实让人有些上瘾。

     前面也提过,泰国版的面条稍长。据日清食品说,这是“为了重视口感”。汗流浃背的吃完这碗面,确实可以让人满足不已。不过,附赠的折叠餐叉容易弯曲,用起来不方便。

     至此,我们通过实际品尝,亲身感受到了各个国家和地区产品间的差异。可以说,这反映了各个国家和地区饮食文化的差异。不仅如此,不同的饮食文化在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同时,又不断诞生着新的饮食文化。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 小林明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