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义软银开启“第5幕”

2023/07/10


      杉本贵司:孙正义日前表示软银集团不久将展开反攻。连续2年陷入巨额亏损,作为核心的基金业务一直处于几乎停滞的状态,但最近在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AI)的开发竞争开始升温。近一年来冻结投资、彻底进入冬眠状态的软银集团会长兼社长孙正义到底在谋划怎样的新一轮攻势呢? 

     孙正义筑起的“防马栅”

    

      2016年至2017年,孙正义成立“10万亿日元基金”,开始猛烈地向世界各地的AI初创企业进行投资。然而,之后初创企业身处的环境突然转变。面对3年前的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孙正义宣布“稳固防守”。此后,全球利率上升、通货膨胀和美国金融体系的趋势变化等逆风接连不断。

      

   

      在这样的“寒冬”里,我曾经向孙正义询问过这样的问题。我们谈到了(日本战国时期)的织田信长、德川家康联军与武田胜赖交战的著名战役“长篠之战”。当时为防御骁勇善战的武田的骑兵部队,织田、德川联军建造了防马栅。孙正义将搁置投资、筹集资金的自身的防守阵形比作这道防马栅。

  

      于是,我问道:“既然如此,那处在后面的三道防线的火枪瞄准的是什么地方呢?”。我这样问是因为在软银集团的经营中存在着一定的法则。

  

      无论好坏,孙正义都是天生的冒险家。1981年,他创立日本软银之后,投入大部分资本金举办一个展览会,自那以后,只要手头有了大笔资金,就一定会借此一决胜负。然后,正当人们以为他在保持沉寂时,又会出人意料地投入全部资金采取下一次行动。就这样不断重复。

 

在股东大会上发言的软银集团会长兼社长孙正义(6月21日、来自该公司主页)

    

     “一决胜负”的形式因时代而不同。在从事个人电脑软件中介业务时,孙正义曾以在美国奠定石油产业基础的约翰·洛克菲勒为榜样,抱有建立能掌控软件的“银行”的野心。在稳步推动公司发展之后,1994年成功在股市挂牌。

    

      于是,孙正义在突然之间掀起了猛烈的并购(M&A)潮。虽然开局是收购美国的展会运营商和出版社,显得平淡无奇,但这一期间实现了对美国雅虎和中国阿里巴巴集团这些后来成为他手中摇钱树的新兴企业的大笔出资。孙正义第一次露出“投资者”的面孔,就是在这个时候。

   


      2000年,日美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孙正义再次从投资者变身为企业家。在将约5000亿日元的投资项目止损之后,开始借助“雅虎BB”向互联网的宽带业务倾斜。此后,倡导“移动互联网”,向手机领域投入了巨额资金。虽然也有过宣称无债务的时期,但在筹集大笔资金之后,他随即以2万亿日元规模(包括负债)收购了美国移动运营商Sprint。

    

 以街头的促销活动而成为话题的雅虎BB(东京新桥站前)

         

      总之没有一刻能坐得住,这就是企业家孙正义。孙正义再次做出孤注一掷的举动是在2016年。他先是斥资3.3万亿日元收购英国半导体设计企业“ARM”,接着又说服沙特王储,成立了10万亿日元规模的“愿景基金”。

   

      梳理走到这一步的路程,可以判断软银集团此时进入了“第4形态”。创业之初力争打造“软件银行”的中间商时代可以算是第1形态,1994年转变为投资公司时是第2形态。进入2000年代后,通过互联网服务进入通信领域,属于第3种形态。处在这一延长线上的手机业务或许应该算是第3.5形态。

  

      “将大脑的97%用于投资”

   

      在目前的第4种形态中,比重明显很高的是基金业务。孙正义本人曾宣称“软银集团已成为投资公司”,并表示“将把自己97%的大脑用于投资”,由此可见一斑。

  

      但是,为什么当时又涉足半导体呢?孙正义在2016年的时候夸口称“以围棋来说,就像占得50步先手一样。也许只有在这个世界里拼命的人才能明白吧”。要理解其真实意图,还需要从当时往前追溯6年。在一次发布会上,孙正义突然宣布推进“脑型计算机”项目。

     

      “社会将从以白领为主体转变为金属领占主导”,对于笔者的采访,孙正义这样回答。金属领指的是拥有像人类一样的大脑的机器人。关键不是作为硬件的金属,而是相当于大脑的人工智能。在收购ARM的2016年,他开始公开表示进入这种社会的“范式转移现在正在发生”。

  

      回到防马栅的话题。守在栅栏后面的火枪队究竟在瞄准什么?孙正义当时的回答是“投资,正集中锁定这一点”。

  

      不过,这已是两年前的事。虽然科技的最前沿还处在寒冬,但已经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发生变化。美国OpenAI通过“ChatGPT”点燃的生成式AI的开发热潮正在以迅猛的势头向全世界扩散。

  

      被追问的ARM的价值

  

      这对孙正义和软银集团的经营来说意味着什么?

   


      孙正义在收购ARM之后立即将工程师人数增加了一倍。ARM涉足智能手机的CPU(中央处理器),借此获得迅速的增长,随后还将触角伸向支撑云计算的数据中心和自动驾驶领域。另外,着眼于更远的未来,ARM还在加强开发AI不可或缺的GPU(图形处理器)。ARM近年来不断引进新技术。ARM真正价值在生成式AI领域也将受到拷问。

  

      整体观察这一系列动向,孙正义在6月21日的股东大会上宣布的反转攻势的具体内容就会浮出水面。主题是如何参与即将全面掀起浪潮的人工智能革命。孙正义的战略是以基金为中心、与有潜力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保持松散的关系,同时寻求与类似ARM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平台提供商产生协同效应。也就是说,迈向投资者和企业家相结合的“第5种形态”。

 

 

      事实上,这正是孙正义多年来面对的课题。说起来,孙正义大力推进投资正是为了完成创业之初就提出的“群战略”。当然,在原本兴衰更迭剧烈的信息产业中,一项技术是不可能君临天下几十年的。据说,孙正义考虑的是,既然如此,那就尝试建立一个以核心企业更迭为前提、呈现“群体”形态的集团。

  

      缺乏的协同效应

  

      这种策略的主要着眼点被认为不仅仅是不断增加群体的数量,还在于让群体中的企业能将彼此的技术和商业模式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协同效应。这正是挑战所在。到目前为止,孙正义领导了数个群体。然而,这些企业展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的案例还很缺乏。软银集团面临的现状是手中仅有支离破碎的企业群。

  

      截至3月底,孙正义手中掌握着约440家通过基金建立资本关系的初创企业。据称这些企业均在人工智能方面具有优势。如何将这种企业群与新成为集团核心企业的ARM联系起来,打造出一个真正强大的群体?或者说,能否建立起孙正义一直倡导但至今未能实现的企业集团,这才是“反攻”的关键。

  

      孙正义在学生时代就制定了“人生50年计划”。“20~29岁扬名,30~39岁积累所需资金,40~49岁进行一场决定胜负的挑战,50~59岁完成事业,60~69岁将事业交棒给下一代”。孙正义今年步入66岁。与学生时代描绘的计划稍显滞后。最近,孙正义也开始提到要迈入70岁以后的加时赛。据说,他目前还没有考虑将接力棒交给接班人。

  

      不过,孙正义在最近的股东大会上亲口说:“作为企业家的人生,不知道还剩多少时间。难道真就这样结束吗?”。正如其言,考虑到迄今为止的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剩下的时间应该不会太长。作为日本代表性企业家的孙正义正在迎来需要直面学生时代给自己立下的“课题”的时刻。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 杉本贵司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