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业绩看金融行业的未来
2023/02/01
“我们正在与趋势逆向而行”。
这是进入2023年后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金融机构首脑的话语之一。
发言者是瑞士金融巨头瑞银集团(UBS)的首席执行官(CEO)拉尔夫·哈默斯(Ralph Hamers)。他1月中旬在世界经济论坛(WEF)年会(达沃斯会议)的会场回答了美国彭博通讯社的采访。与受到业绩低迷困扰的美欧大型银行推进裁员形成对照,瑞银集团在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面向富裕阶层的资产管理)方面表现强劲,还正在积极招聘人才。
这是定于1月31日的瑞银集团2022年财报发布之前的具有抢跑性质的发言。在美国巨头容易受到关注的全球金融行业,拉尔夫·哈默斯或许认为这是久违地彰显瑞银集团优势的良机。
美欧大型金融机构的财报正在出炉,以裁员为核心的大规模重组容易受到关注。
的确,2022财年(截至2022年12月)净利润几乎减半,1月裁员约6%的高盛(Goldman Sachs)受到关注。利润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投资银行业务低迷。全球企业并购(M&A)比1年前减少了近40%,在新冠疫情下维持乐观的扩张路线迅速导致成本增加,对业绩造成打击。
在美国华尔街与高盛并驾齐驱的知名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上财年利润下降27%,12月实施的裁员占整体的2%,目前仅为较小规模。虽然投资银行业务和高盛一样陷入苦战,但摩根士丹利很大程度上通过净收入保持1%微增的财富管理业务加以弥补。
![]() |
“经营的稳定性或因(财富管理等的)增长而进一步提高”。摩根士丹利的CEO高闻(James Gorman)的话与瑞银集团CEO拉尔夫·哈默斯的略显积极的发言类似。
换言之,耸人听闻的大型并购的咨询和融资成为过去,稳步增加客户资产、推进管理和投资的业务成为金融业中心的时代已经到来。
随着新冠疫情后的经济重启,出现历史性的高通货膨胀和迅速加息。全球各地的地缘政治风险也浮出水面。已经不再是以资金过剩和低波动率为前提、企业能迈向扩张的环境。
这样一来,在今后一段时间里,投资银行或将不再是金融业的主流。拥有取代(投资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和没有的金融机构的差异将进一步显现。
年初以来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股价走势产生差异,或许是以资产管理业务为中心建立新冠疫情后金融业务模式的金融机构和仍未建立模式的金融机构的差异。
此外,面临丑闻、在美欧金融机构之中率先被迫进行重组的瑞士信贷(CS)也给人重要启示。2022年10月随着投资银行业务的缩小,宣布将剥离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CS First Boston)。
![]() |
高盛(左)和摩根士丹利(右)(REUTERS) |
1980年代,瑞士信贷和美国知名投资银行第一波士顿银行(First Boston)合并,成为欧洲传统金融机构重新转变为全球投资银行的先驱。1995年瑞士银行(现为瑞银集团)收购英国SG Warburg,也属于相同潮流之中的行动。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的剥离和瑞银集团回归富裕阶层业务,再次令人意识到世界大型金融机构联袂力争成为全球投资银行的时代已成为过去。
美国雷曼兄弟银行在被讽刺为“小高盛”的同时,曾向着全球投资银行的路线猛冲,由于过度冒险造成灾难,于2008年9月破产。至今已过去15年。
在雷曼危机时收购美林(Merrill)的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的上年财报显示,利润仅相对小幅下降。支撑盈利的是利率上升带来的利润改善,也就是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美国银行是目前并未公布大规模裁员的银行之一。
随着新冠疫情后的经济重启,美欧金融机构将进一步加快各自的步伐。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 小平龙四郎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