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统计数据的困惑(下)

2013/03/21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2大经济体。但对中国的经济统计数据,世界正投去质疑的目光。虚增GDP以及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的失业率等疑点正在增加。市场找出了奇怪的统计数据,同时也找到了值得信赖的指标。日经中文网分两篇文章介绍相关内容。 中国统计数据的困惑(上)

 股票——1物2价

 
 中国对资本流动和汇率波动进行限制,这在各个领域导致了“1物2价”。

 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国企业的ADR(美国存托凭证)价格和在香港市场上市的中国企业的股价,在很多情况下都低于其在上海股市的股价。

  例如比较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在2月20日的收盘价,相对于上海市场的9.29元,美国的ADR为1.36美元(约8.5元),低了近1成。多地上市股票的股价差距一般而言都将不断缩小,但由于对跨境股票交易进行严格限制,这一机制并未充分发挥作用。

  此外,海外股价之所以更低,还因为海外投资者对中国企业的会计和IR(投资者关系)存在怀疑产生的负面影响。美国投资者开始对中国概念股投资敬而远之的契机是在加拿大多伦多市场上市的中国嘉汉林业国际公司爆出了假账丑闻。2011年6月,该公司虚增资产的情况遭到曝光,随后股价出现暴跌。这对美国投资者造成了巨大影响,甚至“知名”对冲基金经理约翰•保尔森也蒙受了巨额损失。结果,嘉汉林业于去年5月被迫退市。

  由于美国投资者的不信任感根深蒂固,去年中国最大汽车租赁企业神州租车曾申请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但最终被迫撤销了申请。其原因是投资者需求达不到要求。

  人民币——黑市执行非官方汇率

   在上海外汇市场,到去年底为止人民币“黑市”都十分活跃。

  中国人民银行(央行)针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规定在每日早晨发布的当日波动幅度中间值的基础上“上下波动1%以内”。但到去年底为止,人民币汇率总是接近限制涨幅的上限(涨停水平),交易几乎难以进行。

  对此感到为难的是银行。由于难以筹措到客户需要的人民币,银行被迫采取了最后一着。

  存在上下1%的涨幅限制的只是“现货交易”。这里的现货交易是指外汇的现货交易,在交易完成的2个营业日内进行交割。如果采用在交易完成的3个营业日后进行交割的“期货交易”模式,就可以在没有涨幅限制的条件下进行交易了。在一般情况下,期货交易大多在3个月到半年后进行结算,这样一来,就诞生了实际情况与现货交易相差无几的超短期的期货交易。

  去年11月27日现货交易的汇率为1美元兑6.2223元,而一名银行的外汇部门负责人同一时期的期货交易“一度上涨至1美元兑6.195元”。也就是说,人民币汇率的官方汇率和非官方汇率同时存在。

  不过,对于外汇黑市的横行,人民银行并未坐视不理。人民银行将“自主性、可控性、渐进性”作为汇率管理的宗旨。自去年年末起,人民银行采取了增加人民币供给量等举措,才使外汇黑市被迫关闭。

 PM2.5——中国人的痛

 
  在大气污染严重的中国,目前最为担心的是微小颗粒物(PM2.5)。在北京,美国驻华大使馆和北京市发布PM2.5的信息,但两者的数据却存在出入。例如对比2月21日下午2点钟的数据,美国大使馆的数据为每立方米222微克,而北京市数据则为190微克。


  同时,对于中度污染、轻度污染以及安全的标准也存在差异。以美国大使馆为例,安全水平为每日平均在每立方米35微克以下(日本环境省也采用相同标准),而中国则是每立方米75微克以下。据说不少中国人只观看美国大使馆的数据……

 领导层也感到头疼?

    对于经济统计数据可靠性低的问题,中国的领导层似乎也感到非常头疼。据报道新当选中国总理的李克强在2007年就曾表示GDP统计数据不能完全相信。

   据称,李克强同时表示关注的是用电量、铁路货物运输量和银行融资这3个数据。以银行融资为例,由中国人民银行(央行)这一单一组织负责统计,因此过多申报和过少申报的空间较小。

 
 中国的实际GDP增长率在去年7~9月放缓至较上一年同期增长7.4%,随后的10~12月为7.9%,开始呈现上升态势。而从用电量和铁路货物运输的数据来看,分别在去年9月和10月触底,随后持续呈现改善走势,这印证了中国经济的复苏。

 但是,这些数据也并非万能。日本瑞穗综合研究所的中国室室长伊藤信吾表示,“不仅重视商业银行贷款,而且重视以筹措更大范围资金为对象的‘社会融资总额’数据”。这是因为自2009年前后起,不包含在银行融资数据中的企业间融资和债券融资正在增加。

    再看铁路货物运输量,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和飞机运输正在增加,目前这一指标也已难以反映经济整体情况。由于中国政府在第11个5年计划(2006~2011年)中将提高能源消费效率定为必保目标,越来越多观点担心,用电量指标有可能出现虚假数据。

     此外,关注微观信息也是一个方法。needs的首席经济学家肖敏捷表示,“在香港市场上市的中国本土企业的财报是信息的宝库”。中国的银行、电力和零售等众多行业的企业均已在香港上市,“由于受到市场的监督,与政府数据相比,这些信息应该更加准确”。

     看清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并非易事。为了尽量接近真实情况,似乎只能依靠收集包括经济学家等专家分析在内的大量信息。(完)

(荻野卓也、土居伦之、山下茂行)

   中国统计数据的困惑(上)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