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PM2.5给日本带来担忧和商机
2013/02/17
![]() |
1月北京的天安门广场(kyodo) |
据日本环境省于2010年实施的调查显示,中国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当时为11万亿日元,2030年将扩大至42万亿日元。其中,包括与防止大气污染相关的集尘设备与分析装置、可再生能源以及纯电动汽车等环保车在内,市场规模将达到5万亿日元以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市场对“日本品牌”的需求最先启动的领域是民众日常使用的空气净化器。在中国,松下和大金工业的空气净化器的销售在1月扩大到了上年的2~3倍。中国民众正在积极采取自我保护措施。日本堀场制作所正在日本和中国市场销售包括PM2.5在内的大气污染物质的分析装置,预计今后需求将不断扩大。
夏普负责人称:“在中国当地的销售柜台,正在以能够吸收PM2.5的性能作为卖点”。该公司推出的空气净化器可以吸收直径0.3微米(1微米等于100万分之1米)的微尘和尘埃。PM2.5被认为直径在2.5微米以下,因此这款设备在保护室内环境方面有望起到一定效果。
![]() |
松下面向中国市场开发的低价空气净化器 |
中国对日本产品的关注目前主要集中在家用产品领域,而在产业设备领域,正在扩大销售的企业也不在少数。在煤炭火力发电站脱硫装置领域,三菱重工和川崎重工业已经与中国发电站建立合作关系。例如川崎重工业正在向中国博奇提供该项技术。
此外,日立造船正在销售能够消除汽车尾气中引发光化学烟雾的氮氧化物(NOx)的脱硝装置。该装置利用催化剂使NOx发生化学反应,然后使汽车尾气无害化。在中国,该公司已经与煤炭火力发电站建立了合作关系。
另一方面,在PM2.5主要来源的卡车等柴油发动机的环保设备领域,日本企业的成功案例仍然不多。
日本碍子(NGK)在陶瓷材质的柴油车尾气净化装置(DPF)领域掌握全球份额的4成。而在中国,由于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以外,针对汽车尾气中的烟尘的限制实际上仍未发挥作用,中国的DPF需求仍然极小。该公司几乎没有向中国供货。
此外,作为汽车尾气处理装置,日野汽车和五十铃汽车等日本各卡车厂商采用了利用滤清器捕捉PM(颗粒物)加以燃烧,然后利用尿素将NOx分解为水和氮的二步走机制。此前该技术一直用于应对日本汽车尾气限制的强化。
有观点认为,从中长期来看,中国汽车尾气限制将加强。在中国的卡车市场,北京汽车和东风汽车等当地厂商占据很高市场份额。限制强化对日本厂商而言看起来将构成利好,但很多观点认为,“当地厂商通过与日欧巨头展开合作来提高环保技术的态势将加强”。实际上,今年1月,就已经出现了当地厂商积极获取日欧厂商先进技术的动态,沃尔沃与东风就组建合资公司达成了协议。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