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局势暴露出的供应制约新常态

2022/03/08


      梶原诚:俄罗斯进攻乌克兰把一个“不愿意面对的事实”摆在了市场面前。那就是,正在全世界散布可以导致供应链中断的制约供应的种子,即使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影响也不会消失。

  

俄罗斯进攻乌克兰后,道路等遭到破坏(3月2日,REUTERS)

   

      近期,美国市场的原油期货价格一度突破每桶130美元。背后原因是俄罗斯的原油产量占全球的1成,市场认为该国的原油出口会因受到经济制裁而停滞。不过,关于这一结果,日本早在5年前就已经做出预测。

 

      “如果产油国出现重大危机,油价会轻轻松松地攀升到120美元”,这是2017年1月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曾描绘的“剧本”。当时的油价位于50~59美元区间。120美元的价格意味着暴涨一倍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可以称为“结构性因素”的依据。美国的主导权受到威胁。贫富差距导致人们的不满加剧。地缘政治混乱和恐怖袭击频发,石油供应停滞……俄罗斯瞅准美国的衰弱而采取的鲁莽行动本身正是一出剧本。

  

      物流的脆弱性暴露

 

      由于结构性因素而陷入危险境地的不只是石油。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1月公布了通过运输费用和时间来衡量供应链混乱程度的“全球供应链压力指数(GSCPI)”。2020年暴发的新冠疫情加剧了供应链的混乱,不过供应链的变化可以追溯到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开始试图与中国展开“新冷战”的时期。


 

      人们对贫富差距拉大的不满催生了特朗普这样的民粹主义领导人,美国走向了保护主义。由于美国与打算争主导权的中国展开贸易战,世界的企业被迫重建物流网络。

 

      或许是因为美国的威慑力不再发挥作用。2019年,在霍尔木兹海峡附近,日企的油轮遭到袭击,日本经济依赖中东石油的风险显现出来。对生产造成威胁的水灾等极端天气也越来越频繁。在疫情持续下,乌克兰危机叠加,这使得之前日益严重的物流脆弱性问题暴露出来。

 

      供应制约这一“新常态”将成为通货膨胀的压力,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也会发生巨大变化。

 

      格林斯潘的先见之明拯救了美国经济

 

      1996年是至今仍值得回顾的一年。互联网从1995年开始爆发性普及,这给经济带来的影响,就连专家当时也没预料到。但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RB,简称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很有先见之明,他认为通过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长期来看可以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曾经担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1998年,REUTERS)

    

       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变得一片和平。美军精心开发的尖端技术开始被民间使用。格林斯潘认识到这种情况下诞生的互联网所具有的历史性力量,制止了按传统思路恐惧物价上涨的加息论。他因避免了加息对经济直接产生不利影响而赢得了市场的信任。

 

      如今的世界正走向危险境地。这一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堪比20多年前。接受新常态是多么困难的事情,这也能从现任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观点看出来,2021年11月之前他一直认为高通胀是“暂时性的”。当局和投资者可能会再次判断失误,市场的混乱或将持续。

     

       紧缩政策让“轻松赚钱时代”迎来终结

 

      对于投资者来说,由流动性过剩支撑的“轻松赚钱的时代”将成为历史。防止通货膨胀的货币紧缩政策,将会导致股票和债券行情趋冷。

                                

      2021年在美国股市,围绕GameStop(游戏驿站公司)股票买卖攻防战中蒙受损失的个人投资者层出不穷,美国投资公司阿古斯资本管理(Archegos Capital Management)投资失败,与该公司的交易导致全球不少金融机构遭受损失。日本三大银行的外国债券投资2021年底均出现浮亏。这也是一种警告,即如果在股市上一掷千金,也会蒙受损失。

  

      只有懂得投资对象价值的人,才能在混乱的行情中胜出。领导投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沃伦·巴菲特2月26日在《致股东的信》中对只关注股价的投资敲响了警钟,称“我们选择的不是股票,而是投资对象的业务”。以后受到关注的将不再是投机者,而是分析者。

 

      正因为如此,企业才会受到市场冷静的审视。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上个月实施的调查结果,可能会让这样的投资者感到焦躁不安。JETRO向日本企业的东南亚法人询问了他们对供应链问题的展望。

 

      从回答的内容来看,可以认为企业已经停止做出判断。回答供应链混乱和运费高涨问题“很难预料何时消除”和“不清楚何时才能消除”的比例加起来达到45%。2011年3·11东日本大地震时,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GSCPI达到了1997年有计算数据以来的最高值。虽然经历了历史性的物流危机,但日本企业的应对仍十分迟缓。

 

      制定应对危机的“地产地消”战略

 

      供应链构建的新常态并不是将库存减少到极限并追求效率的传统“Just In Time(准时制)”,而是以防万一的“Just In Case(有备无患)”。如果经营者不发挥格林斯潘那样的预见性和领导能力来重构供应链的话,就可能会被好几年都买不到商品的消费者抛弃。

  

      当然,投资者也会被迫退场。疫情后,在日本股市中受到好评的是索尼集团和基恩士(KEYENCE)等顾客遍布全世界的企业。要稳定地满足全球顾客的需求,在消费者附近生产商品的“地产地消”方式是强有力的解决方案。

 

      不仅是乌克兰的边境附近,就连负责物流的机场和城市也成了袭击目标,这样的惨状与全球物流陷入瘫痪的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相似。“世界变了”,这句当时具有象征意义的话,在21年过去之后,正再次迫使企业做出改变。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评论员 梶原诚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