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能否吃到中国高铁“蛋糕”

2012/12/28


    中国的铁路投资再次走向活跃,连接北京和广州的高速铁路12月26日开通。由于去年7月的列车追尾事故,中国暂时冻结了高速铁路投资,而如今中国政府认为要刺激经济需要重启铁路投资。围绕这个巨大市场,中国和欧洲企业等将展开攻势,而由于受中日关系恶化的影响,日本厂商可能被迫陷入被动。

     “最近将从铁道部获得450亿元的大规模订单”,中国北车的一名高管日前这样说。该公司已经命令旗下的唐山轨道客车公司准备核心零部件等,这家分公司负责生产面向中国高铁的车辆“CRH3”和“CRH380B”。

   “蛋糕”很大

     中国的铁路车辆市场由国有的中国北车和中国南车2家企业垄断。为了获得两家企业的零部件订单,铁路车辆相关厂商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争抢订单。中国的机械厂商、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旗下制造高速铁路用车轮和车轴等零部件的新工厂已经投入运行。

    中国制定专用高速铁路的建设计划是在2004年。随后启动了车辆制造和线路建设。根据这一计划,中国将建设被称为“四纵四横”(南北4条、东西4条)的主要路线。配合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开幕,定位为实验性的北京至天津高铁率先开通运营。

以川崎重工技术为基础中国独自开发的“CRH380A”
  在成功开通北京至天津的高铁后,中国铁道部开始扩大投资。2005年,包括线路铺设等铁路建设投资和购买车辆在内,总投资额达到1364亿元,中国政府在美国金融危机后推出的经济经济政策中,铁路投资举足轻重,在顶峰时的2010年,急剧扩大至2005年的6倍。

  但是,由于2011年7月浙江省温州市内发生了导致40人死亡的高速铁路追尾脱轨事故,所有投资均陷入了停顿。中国政府迅速冻结了新路线的建设审批。2011年,铁道部的总投资额较2010年下降3成,锐减至5906亿元。而2012年的最初预算也仅为5106亿元。不过,为了刺激国内经济,随后追加了1000亿元投资。

    铁道部的一名高官透露称:“铁路投资将于近期全面复苏”。2013年的最初预算为6500亿元,不过预计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新一届最高领导层将扩大经济刺激政策。最终很可能像2012年那样,在原来的基础上追加1000亿元,最终达到7500亿元。

   西门子有吃“蛋糕”的方法

     海外铁路相关厂商也开始在中国巨大的高铁市场中寻找商机。“我们对高速铁路项目投标充满信心”,在12月11日在上海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与中国北车等联手在中国生产高速铁路车辆等的德国西门子旗下的中国法人的首席执行官(CEO)程美玮这样强调。

      西门子正在加强与中国方面的关系,目前已经就采购中国北车生产的高速铁路铝合金零部件达成协议。此外,加拿大的庞巴迪也与中国南车的旗下公司就提供城市交通车辆技术达成了协议。中国铁路行业相关人士分析说,“欧美企业正在通过加强合作来争夺中国的铁路业务订单”。


 
      另一方面,由于受中日关系对立的影响,日本厂商面临困难。尤其是在高速铁路业务方面,企业直接面对的是中国铁道部和国有企业,政府间的对立将对相关业务产生直接影响。日本的一家铁路零部件厂商相关人士说:“不容否认的是,在获得新订单方面有可能遭遇阻力”。中国高铁的开通给日本企业带来的将是喜忧参半的现实。

   日企还有吃“蛋糕”的机会?

     中国高铁的最初构想形成,是源于领导中国推行改革开放的邓小平曾在访日期间乘坐过新干线。日本一家铁路车辆厂商的高管曾经称:“中国版新干线没有日本的安全技术无法取得成功”。在高铁构想具体落实的2004年,日本川崎重工业公司向中国提供了东北新干线“疾风号”列车的技术,目前这个型号的列车正行驶在中国各地。

     当时川崎重工获得了巨额的专利使用费等,但最近围绕专利权与中国方面发生了对立,因此在中国铁路业务呈现萎缩态势。不过,在马达和电源装置等核心部件方面,日立制作所和三菱电机等仍然拥有很高评价。日立在控制速度的逆变器和信号系统领域具有优势,而日本纳博特斯克(Nabtesco)则在制动系统等方面具有优势。

      2011年度,在日本1千亿日元左右的铁路车辆部件出口额中,5成以上为对华出口。

     日本企业是否还有机会?日本一名零部件厂商的高管强调:“在核心部件的耐用性方面日本仍有优势”。中国铁道部高官表示:“坚决不能再次发生事故”。在安全方面,不仅是车辆设备的问题,而且与车辆与运行管理系统、线路设备维护等密切相关,因此,日本企业能否构建可以提供综合性安全解决方案的框架将至关重要。如果安全性得到重视,日本企业或许还能获得机会。

(多部田俊辅、川上梓 北京报道)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