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日本的三大误解之三
2012/12/25
误解之三: 对“中国膨胀”的误解
![]() |
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刘建辉 |
如果从1900年代至今的100年来看,中日历史的主要内容就是战争与侵略、抵抗与反击。刘建辉教授认为“如果从200年的长度来看,可以看到两国如何应对西化潮流以及相互借鉴的历史”。
19世纪,在上海等地发行的汉译西方书籍就开始进入日本长崎,并在德川幕府末期(1854~1867年)的日本得到了流通。20世纪初,中国知识阶层对中国的认识则原封不动照搬和反映了日本对中国的看法。谷崎润一郎和横光利一等日本小说家在反日运动最高潮时期访问了中国,并发表了文学评价很高的随笔和小说。
刘建辉副教授认为:“中国很大,各个地区都不尽相同”,“中国各地对日本的态度也存在不同。虽然受战争伤害严重的地区反日情绪更加强烈,但自己出生的辽宁省却并非如此”,“在日本一般认为中国团结一致扩大对世界的影响力,而这种看法与实际情况有很大不同。”
![]() |
东京大学副教授吉泽诚一郎 |
据吉泽副教授介绍,保留下来的文献显示,当时也有知识分子主张“应该按照法律处置暴动参与者”。吉泽副教授认为在今年9月反日游行中“对暴力行为持否定态度的意见在网络也时有所见。这与当时的社会氛围非常相似”。
很多学者认为今日的中国社会并非像以往所描述的那样只有一个思想。在中国官员、精英阶层、意见领袖、知识分子、学生以及普通民众之间,对日本的看法差异可能会扩大。
目前日系汽车工厂和大型超市已经在中国恢复营业。以经济关系为中心,两国关系可能将逐渐恢复到今年夏季以前的局面。
![]() |
东京大学副教授川岛真 |
还有观点认为日本对华投资和对华出口增大,就会发生反日游行。川岛副教授强调在处理两国关系时,需要考虑到2020年乃至2030年的双方国力与国际关系。要将目光投向因阶层和地区不同而具有不同属性的中国社会。“不仅与中国政府,还应该注意到中国国内的多样性,与各种社会组织均构建密切的关系”。
中国和日本的地理位置不会改变。东亚地区今后需要承担作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之一的责任。各国都需要与邻国冷静地相处,不应为误解和不确定的信息等所左右。今后,仍然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全文完)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电子整理部 松本治人
中日三大误解之一:对“中日友好”的误解
中日三大误解之二:受害者意识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