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三大误解之二:受害者意识
2012/12/24
误解之二: 对“受害者”的误解
目前已经出现从近代史上寻找中日和解启示的动向。东洋学园大学教授朱建荣在《中国外交》(由日本PHP研究所出版)一书中表示,“中国的近代史观充满了一种受害者意识”。该书吸收了北京大学等来自中国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朱建荣教授认为“盲目自信的清朝对国际社会的无知招来了欧洲各国的侵略”。
![]() |
东洋学园大学教授 朱建荣 |
朱建荣认为中国人的对外怀疑心理、受害者意识以及重视强权政治等想法“反过来招致了日本和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误解”。
为了将民众的目光从内部混乱上引开而煽动排外的民族主义、沉迷于中华思想、不了解国际社会的准则等观念是完全错误的。
朱建荣教授表示,最近10年来,中国的知识分子面临的氛围一直在改变。“在上海的大学等地方,已经可以比较自由地进行研究”。既然如此,“认为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与石原慎太郎进行了私下勾结,为推进钓鱼岛所谓国有化上演了一出闹剧的人还是不少”。朱教授认为“如果一味地将中日两国关系定位为侵略者与被害者的关系,相互理解就难有进展”。
中日双方的信息鸿沟似乎也非常巨大。《周作人传》(由Minerva书房出版)的作者、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刘岸伟认为“中国人普遍不了解日本的ODA(政府开发援助)使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而日本人也普遍不知道即使在今天,日本军队遗留的炸弹仍在导致人员伤亡”。
作为著名的知日派文人,周作人曾经生活在清朝、中华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这3个时代,在一个时期还曾经被称为“汉奸”。 刘岸伟教授说:“‘汉奸’这一说法在现代中国仍未消失。根据一个人对日本的态度,就可能被称为汉奸”。
![]() |
早稻田大学教授 刘杰 |
刘杰教授于今年夏季从越南邀请了研究人员,就历史认识问题进行了讨论。“在越南的历史教科书中,对越南如何与中国的侵略进行战斗的描述是主要内容”。刘杰教授的结论是“在亚洲,谁都是侵略者,同时又是被害者”。刘杰教授认为“要深化历史认识,需要亚洲地区整体努力”。 (未完待续)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电子整理部 松本治人
中日三大误解之一:对“中日友好”的误解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