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要革中国制造业的命?

2012/11/28


      日经中文网特稿:8比0――比较中日两国今年(截至11月中旬)登上英国《经济学家》周刊封面的次数,中国以压倒性优势获胜。

      类似的情况在三年前日本举行众议院选举后就出现过。统计中日两国的国名在2009年1~8月《经济学家》周刊的标题中出现的次数,中国以25比19领先日本。从那时起,欧美对中国的关注度就已经超过了日本。而此次在全球影响力方面,中国领导层换届同样是以压倒性优势超过了日本众议院解散。

  图为3D打印机的尝试制造的产品
      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习近平表示:“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话语里既有谨慎,也有自信。在习近平的领导下,今后10年中国将继续从世界各地吸走人、物、钱。“世界工厂”究竟会膨胀到怎样的程度?苹果公司进行开发,中国以每年数千万台的规模进行生产,这种“超级量产”的独赢模式会永远持续下去吗?

中国的独赢模式在10年后还能否行得通?

       这种模式或许在5年内还不会崩溃,但10年后的话,又会如何呢?

       以苹果公司为例。波士顿咨询集团的高级合伙人太田直树预测:“苹果公司迟早会采用3D(三维)打印方式,就像普通打印一样来制造符合顾客喜好的手机等产品”。智能手机“iPhone”已经不使用模具,而是通过切削机一部一部地自动成型。这一设计思想很接近3D打印的构想。3D打印机不是传统意义的打印机,是一种立体物体的加工制造。“也许终于有一天,生产基地会从中国转移到苹果手机连锁店,或者是接通互联网的消费者家里。”也就是说,未来的产品生产,将会像用打印机打印一样方便。

       目前,苹果公司的产品几乎全是在富士康中国工厂里的一揽子生产线上制造,员工达到100万人。但如果3D打印机技术进一步发展,不用将生产集中在人工成本相对便宜的中国,也能将产品送到全世界的顾客手中,“世界工厂”就会面临生存危机。

       实际上针对不断崛起的中国,美国正试图以举国之力来制造这样的局面。

     美国谋划的数字时代制造业革命

       美国总统奥巴马已经赢得连任。“绿色新政”可以说是过去四年里最具代表性的产业政策,但实际上还有其他动作。这就包括数字时代的制造业革命。

      美国政府在最近两三年里鼓励全国的小学将3D打印机纳入到手工课的教授内容。希望从初等教育起就告诉孩子们今后的生产是这样的。
 
       另外美国今年还通过了一项鼓励在网上募集社会资金作为创业基金的法律。似乎是为了从侧面扶持那些利用网络与CAD立体绘图软件、3D打印机来开创新事业的人。



iPad mini 的发布会
       其真正目的是工厂布局革命。尽管3D打印机技术还在进一步研究之中,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但将来技术成熟,就可以在家庭、医院、研究机构里制造出电子设备和人的器官等。这样一来,大型工厂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制造业无需在全球建立大型生产基地,只在本国建立开发基地就可以了。

       对于企业和国家来说,供应链及贸易形态可能发生巨大变化。全球化在最近10年里催生了苹果公司和中国这两个大赢家,但中国今后能否继续做“世界工厂”?这或许会引起人们的热议。

       这次的制造业革命会发展到什么程度?线索依然在美国。

      “新联合汽车制造公司(NUMMI)”是以前通用汽车(GM)与丰田合资运营的汽车工厂。不过,现在的所有者是新兴电动汽车厂商特斯拉汽车公司。该公司设置于硅谷,是当地距离从中西部向南部延伸的汽车产业区最远的汽车工厂。NUMMI在通用时代曾被批评为“成本全美最高”,不过,据称借助新创意,大部分不利条件已经被慢慢克服。

       首先是构建了零部件交易的“生态系统”。利用网络、CAD及最尖端机床,通过一个程序,便可制造任何零部件及模具。据说,同一条生产线上也能制造出一辆辆截然不同的汽车。

      “汽车工业终于从必须量产的制约中解放出来。小型企业也有机会参与,成功的可能性日益提高”,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接受美国杂志采访时这样表示。

       据马斯克称,用于制造产品的信息将全部实现数字化,共享、变更及改良都将变得比较简单。如果使用网络,还可在全球范围内收集设计及创意,并反映到汽车制造中。

       不过,如果产品信息数字化,而生产设备流入中国的话,就业岗位有可能被中国全部夺走。对此,马斯克表示:“汽车早晚也会变成可以利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并像iPhone一样,通过下载软件来提高性能的商品”,他认为“工厂不会仅仅集中在中国”。

       不过,随着3D打印技术的进步,汽车制造业的生产基地及就业岗位即便不集中在中国,也会分散到全球范围。包括零部件制造业在内,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美国针对中国掀起的产品制造革命,实际上很有可能从汽车领域开始……

    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产业部副部长中山淳史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