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从“韩国模式”吸取教训
2012/11/19
![]() |
对抗苹果手机的韩国手机 |
虽然有观点认为其强劲业绩是得益于韩元贬值,但主流观点认为最大的原因在于垄断。韩国资本的汽车厂商只有现代汽车集团一家。包括旗下的起亚汽车在内,现代在韩国国内的市场份额超过7成。韩国的综合家电厂商除三星之外,只有LG电子一家,基本处于2家公司垄断市场的状态。
由于在韩国国内用于销售的奖励金等营销成本很低,因此韩国企业能够实现稳定的收益。有分析认为虽然三星电子和现代汽车的国内销售比例均只有1~2成,占比较低,但其盈利的很大一部分都来自韩国国内市场。
现代汽车并不公布各地区的盈利情况,但根据熟悉汽车行业的京都大学教授盐地洋的推算,截至2009年现代的海外业务在营业损益上存在轻微的亏损。反过来说,现代汽车的利润源泉是韩国国内。而三星也如出一辙,其利益率高的半导体以及显示器部门的利润占利润总额的3成,而这些工厂几乎均位于韩国国内。
韩国企业利用在国内市场赚到的利润向海外业务投入大笔资金,集中全力在海外抢占市场。三星去年的营销费用换算为日元约达6700亿日元,大大超过索尼的广告宣传费(3964亿日元),其中大部分费用投向了海外。现代汽车在2009年将全球市场份额从上一年的5.5%提高至6.9%,主要原因是在其主要市场美国推出的“如果失业可以退货”等大胆提供贷款的举措抓住了消费者。
回过头来看看日本企业的情况,日本在家电和电子领域有8家大型企业,汽车领域也有8家以上,而且日本企业的国内销售占比很高。丰田汽车的国内销售比率接近4成,而松下为5成。日本企业为了确保国内的市场份额,必须在日本国内与日本的竞争对手展开竞争。仅在日本国内就需要花费巨额的广告费用和促销费用。
日本经济产业省于2年前发布的《日本产业结构展望2010》中,将日本的产业结构与韩国进行了对比,指出“日本同一产业内存在众多企业,大打国内消耗战的结果是利润被拉低”。日本企业不得不在国内和国外两大战场同时作战,而国内市场处于垄断状态的韩国企业却能够从一开始就集中精力推进海外战略。这就是日本企业在海外市场竞争中败于韩国企业的最大原因。
一直以来,韩国都通过具有垄断地位的巨大企业抢占海外市场,然后加强出口来拉动整体经济。即使海外销售本身利润稀薄,但只要出口实现增长就能够通过国内的零部件工厂等获得利润。出口对韩国GDP的比率为50%,大大高于日本的逾10%。同时,仅三星集团一家企业,就占韩国出口总额的约20%。也就是说,韩国垄断企业通过出口支撑着韩国的经济。
中国从数年前起就一直在政府的主导下推进国有企业的整合。2008年上海汽车兼并了南京汽车,从而巩固了作为最大汽车企业的地位。宝钢自2007年以来,先后将新疆八一钢铁、广东钢铁和宁波钢铁收入旗下,按销售额计算,宝钢目前已经是位列世界前5名的钢铁厂商。在通信领域,2008年中国移动收购了中国铁通的全部股权,大型通信企业减少为3家。随之,中国企业开始大量进入《财富》公布的全球500强榜单。
而日本企业整合迟迟未能取得进展,不过由于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企业的业绩不断恶化,整合进程终于得以启动。今年10月,新日本制铁和住友金属工业进行了合并,在生产规模上居世界第2位的“新日铁住金”就此诞生。4月,东芝、日立制作所和索尼这3家公司旗下的液晶面板业务进行了整合,进而组建了“日本显示器公司”。在中小尺寸液晶面板领域,该公司将跃居市场份额首位。在日本,以像韩国那样的规模决胜市场的企业也在不断诞生。
但就在这样的时刻,却传来了韩国经济放缓的消息。10月26日发布的韩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环比仅为0.2%,增速很低。换算为年率约为0.6%。到去年之前一直保持年率3~6%的高增长的韩国经济出现了明显放缓。三星和现代汽车依然表现坚挺,而“韩国模式”却开始动摇,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其原因是出口减少导致的内需低迷。据韩国统计厅数据显示,8月单月的设备投资较去年同期下降14.2%,下滑明显。半导体和显示器业务在下滑。一直在拉动韩国国内设备投资的三星“由于预期明年经济将恶化,投资开始变得谨慎”(三星存储器事业部高管语)。
三星电子今年的设备投资额约为25万亿韩元,占韩国企业设备投资总额的2成。韩国过于依赖数家大型企业的结果是,一旦大型企业收紧在韩国国内的设备投资,全国投资金额就将随之减少。其余企业不具备进行巨额投资的实力。如果因世界经济减速而遭遇出口下滑的垄断企业为了确保自身利益而减少投资和支出,韩国整体经济就将趋冷。
![]() |
现代汽车蔚山工厂 |
垄断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员工之间的工资差距也将对内需产生不利影响。韩国人的平均年收入换算为日元在230万日元左右,而三星员工的年收入约为570万日元,现代汽车约为660万日元,均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3倍。日本人的平均年收入虽然在400多万日元,而无论是松下还是丰田,其员工的平均年收入却均在700多万日元,并未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即使韩国一部分企业的员工收入与日本不相上下,如果大多数居民的收入很低,消费也难以获得增长。
此外,垄断导致的价格僵化也被视为问题。在日本由于企业与国内外进行竞争,导致了产品价格不断下降,通货紧缩现象明显。而在韩国,由于家电和汽车领域的进口产品仍然很少,国内垄断企业的竞争不够充分因此价格迟迟不能降下来。再加上韩元贬值,反而呈现轻微通货膨胀迹象。如果通货膨胀导致居民的实际收入下降,消费就将难获增长。
日本还存在另一个优势,那就是众多企业在国内展开激烈竞争可以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同时,由于企业整合未能取得进展,不会产生一部分企业的投资额和工资偏离平均水平的现象。从个人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来看,日本为近60%,韩国约为50%,中国为35%左右。日本明显拥有在亚洲国家中更加巨大的内需。面对海外经济的巨变,可以说日本与韩国相比更具强韧的耐力。
像韩国那样的垄断模式的确可以在短时间内打造出获得高额利润的国际企业。或许是被韩国的成功所迷惑,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甚至预测称,“日本GNP(国民生产总值)到2050年将降至韩国的一半”。但是,经济政策的真正目的并非在于打造强大的企业,而在于通过强大的企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韩国经济放缓彰显了过度减少企业数量的垄断模式的脆弱性。不管企业多么强大,如果大多数居民感觉不到生活的富足,就将是本末倒置。
实际上,即便在中国,此前推进的企业整合也是以中央政府管辖的国有大企业为中心。在电视等家电领域,TCL、创维、海信等知名企业林立,其业务模式则是薄利多销,并在国内的激烈竞争中得到锤炼,获得了逐鹿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且正在积极进军世界市场。
要在多大程度上推进企业整合?是应该由政府来推动企业整合?还是应该由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解决?韩国和日本的经验应该会为中国今后推进的经济结构改革提供重要参考。关注日经中文网新浪微博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