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万圣节(下)年轻人因何“疯狂”?

2018/11/16


      万圣节,一个彻头彻尾的西方传统节日,然而却在日本实现了“脱胎换骨”。在被融入当地文化后,它正以“扮装盛会”的形式扎根日本,并不断发展和进化。然而,近年来,在万圣节前夜等,身着奇装异服的年轻人聚集到涩谷街头,在彻夜狂欢的同时乱扔垃圾、破坏车辆、侵扰居民和商铺、骚扰女性等也成为日本的一个社会问题凸显。

            

   

涩谷街头一名男性从车顶跳下(10月29日凌晨,KYODO)

             

      据日本警视厅涩谷警署透露,在今年刚刚过去的万圣节前夜,涩谷周边动用了数百名警力维持秩序,并以涉嫌“痴汉行为”、“盗窃”等逮捕了总共13人。日本纪念日协会的统计显示,日本万圣节相关市场规模虽然截至2016年持续扩大,但在之后却转向缩小。从2018年的相关市场规模来看,已经比2017年减少了5%。作为社会问题的凸显被认为也在导致整体市场规模的缩小。

         

      万圣节在日本为何会从“扮装盛会”走向“混乱”?在外国人看来一向注重礼仪,文明守纪的日本人又为何在万圣节之夜变得如此疯狂呢?日经中文网通过整理和汇总《日本经济新闻》以往的报道,探寻其中缘由?

  

    

      “扮装的力量”——Cosplay Power

   

      首先,万圣节活动如此受到日本年轻人的喜爱的一大原因来自于扮装,或者说Cosplay(角色扮演)的力量。

   


   

      众所周知,日本人对动漫及游戏的热爱程度非同一般。这自然也催生了日本独特的扮装或者说Cosplay文化。年轻人将自己打扮成与动漫、游戏中登场的一模一样的人物,通过打破日常、寻找超越现实的自我存在。

   

扮装参加万圣节活动的日本年轻人(川崎市,2018年10月,reuters)

      

      “帮我拍张照”,因为是化身为大家所熟悉的人物,所以无需自我介绍,也不必害羞和顾虑,即便是从未谋面的他人也能立刻搭话、进行交流并成为朋友。扮装无疑具有将陌生人连接到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扮装也给年轻人提供了一个让自我“沉睡的能力”得以觉醒的机会和力量。在这一背景下,万圣节自然也成为了年轻人在一年中少有的摆脱现实、释放自我的绝佳机会和舞台。

   

      出生于瑞士的日本文化研究者Herbert Plutchow 在2006年给日经新闻的寄稿中写道“节庆活动无非就是扮装。其行为也会变得异常。无论在任何节庆活动中,‘非日常’都会临时支配社会。人们也将借此释放压力。”

   

      曾获得日本文学奖项“直木奖”的日本年轻女作家柚木麻子在给日经新闻的寄稿中有一段很精辟的分析。

   

      她写道:“(在日本)无论是面向什么样年代的人群,打开杂志你就可以发现,其中介绍的清一色都是显瘦的、不太张扬的、不问男女都会喜欢的服饰。在(日本)娱乐圈里,也是那些不造作、率真、不戴假面的艺人等最受欢迎。为了提防被嘲笑、不失误,谁都无时无刻顾及周围,检点自身。在这样的情况下,敏锐的感受到时代重压的年轻一代希望通过穿上堪称荒唐的服装彻底‘改头换面’,毫无保留的展现自身的行为或许也无可厚非。乍看是他们在歌颂人生,但事实似乎是无形的压力让他们在一旦获得机会的时候就超出必要的放飞自我。”

   

      “我喜欢引人注意”

     

      那么,万圣节前夜聚集到作为他们心目中“圣地”的涩谷的日本年轻人自己又是怎么说的呢。日经新闻在2016年实施了实地采访。

  

打扮成人们熟悉形象的年轻人(2018年,10月)

    

      10月31日,在涩谷车站前的八公广场。到东京工作第2年的大野慎太郎(20岁)是第1次参加万圣节活动,当天他装扮成了英国插画家创作的儿童绘本《威利在哪里?》(Where's Wally?)的主人公威利。其突出的形象就是红白相间条纹的T恤和顶着红球的红白色绒线帽。当他在广场遇到和自己装扮一模一样的一群人时,立刻上前举手击掌。大野笑着说“扮装的话,即使是不认识的人也能像朋友一样交流。还可以释放工作的压力,感到很高兴。”

 


  

      “看到朋友在SNS(社交网站)上传的照片,感觉一定很开心所有就来了”,来自横浜的21岁女大学生则沉浸在和朋友们欢乐的自拍过程中,她穿着半袖的白色连衣裙,完全化身为“白雪公主”。“再冷也想扮个可爱的角色”,她一脸满足的说。

   

      第三次参加这样活动的21岁女大学生上沼百惠说“我喜欢引人注意。在FACEBOOK等分享后被朋友点赞和夸奖是件快乐的事,和朋友能在这里嬉闹也很开心”。

     

      “另一个自己”与“从众心理”

   

      不过这样的“自我放飞”有时也会失控,走向过激,甚至造成混乱。对于这样的活动为何会走向混乱,日本的专家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日本东洋大学的户梶亚纪彦教授(研究感情心理学)从扮装、化妆等万圣节的最大特点着手进行了分析。他指出,扮装等伴随着匿名性,变身为与平时不同的自己的年轻人容易采取更大胆的行动。这样的年轻人聚集到一起,在狂欢的临场感中情绪进一步高涨,并与周围人采取相同的行动。这其中产生了情感相互传染的“从众心理”。户梶教授进一步分析称,人在兴奋的状态下判断力会变得迟钝,同时容易像“看足球赛时‘造人浪’”一样,产生如果不与周围采取一样行动就不行的心理。

   

      研究人类心理的日本“Halmek擅于生活研究所”的梅津顺江所长认为“现今的日本社会没有一个提供年轻人可以释放自身积累的能量的场所。因此(万圣节)成为了一年一度释放压力的盛会”,她同时指出“在现实中缺失聚集场所的年轻人们通过社交网络等聚拢朋友,然后寻求将涩谷作为聚集地。这种趋势正在形成。”

   

      梅津所长分析称,日本年轻人在1960年代也曾掀起过学生运动热潮,但与现在年轻人制造的混乱在性质上完全不同。她进一步提出看法称“(当年的)的学生运动是高举正义旗帜,由作为知识层的学生向‘敌人’发起的反对运动。而如今是年轻人主动扮装,将自己置身于超出日常的空间,探寻与平时不同的另一个自己的机会。”

     

万圣节的涩谷街头(2018年,10月)

  

      日本人的万圣节何去何从?

   

      万圣节在日本被融入“扮装文化”后实现了独自的发展和进化,如今还在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渗透。另一方面,近年来它原本的“文化盛会”的特质却在日本逐渐走向扭曲和失控。其背后存在年轻人本身的心理等诸多问题,但该如何为年轻人提供更多表现和施展才华的舞台,给年轻人“减负减压”,如何让文化活动朝着积极的方向传承和发展,这些似乎也是值得包括日本在内的各国深思的问题。日本万圣节“扮装盛会”今后是否会从“疯狂”回归理智,除了年轻人外,似乎还是对整个日本社会的考验。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