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是有代价的
2012/07/27
![]() |
图/kyodo |
那就是目前在全球金融界掀起巨大海啸的LIBOR(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操纵案。目前已经得知英国巴克莱银行参与操纵了将利率设定在与实际情况相比的更高水平。不仅英国货币当局,而且美国财政部和纽约联邦银行也针对此事展开了调查。本文开头的虚构报道的是从《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对英国对LIBOR监管举措表示批评》的真实报道演绎而来的。
以“3月期LIBOR+α(%)”的形式确定利率的美元贷款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此次操纵案影响巨大。那么,为什么美元利率会由伦敦市场来决定呢?
回答这个问题要“穿越”到上世纪60年代。当时,越南战争造成的费用负担等原因,美国对外收支出现了恶化,大量美元外流。当时,由于美国设置了被称为《联邦储备系统Q条例》的存款利率上限限制,这些美元资金不愿意回归美国,而是被存进了存款利率更高的伦敦各银行。同时,美国政府为了防止资金外流,开始实施“利息平衡税”,也就是在美国之外的贷款人从美国金融市场进行融资时,在利率的基础上进行征税。这样一来,贷款人也自然而然集中到了伦敦市场。
进入70年代后,美国废除了金本位制,由此获得了随意增加印刷美元的自由,海外流通的美元也随之不断增加。同时,产油国在石油危机期间积累的石油美元也流入了限制较少的伦敦市场。这样一来,伦敦的“欧洲美元市场”就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大规模交易形成的LIBOR也巩固了作为美元“指标利率”的地位。
参考这段历史事实,再“穿越”回到现在,思考一下人民币的未来。
香港市场于2010年获准进行人民币银行间交易,同时开始获准发行人民币债券。进入今年以来,日元与人民币直接兑换交易也已在东京市场启动。也就是说,人民币不仅是上海金融市场的交易货币,已经成为在自由的离岸金融市场进行交易的货币。在上海市场,中日货币的汇率浮动均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在东京市场则没有这样的限制。
当然,这与70年代的美国有所不同,中国对外收支仍拥有大规模顺差,同时也并未出现人民币大规模外流的情况。但是,尼日利亚等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将用于贸易结算的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而东南亚等国的人民币结算贸易也呈现有增无减态势。
中国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来改变对美元的依赖。观察当今的世界经济,并不适宜在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方面不断加大对欧元与日元的依赖。人民币如果承担结算货币等职能,必须提高在海外使用的便利性。随着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不断提高,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已经不可避免,中国已经踏出了第一步。
目前,中国的住房贷款利率虽然与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贷款利率存在联动,但不久以后,利率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灵活确定的时代也将到来。如果货币实现国际化,利率也将受到海外交易的影响,而这也将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短时间内虽然不可能与上世纪60年代就已成为全球基础货币的美元相比,但即便如此,也需要做好迎接未来的精神准备。
伦敦离岸美元市场的历史告诉我们,如果在保持限制的前提下推进货币国际化,那么鞭长莫及难以掌控的海外市场就将发展壮大。当然,毫无疑问中国政府已经强烈意识到这样的教训,因此此前在同时推进外币兑换交易自由化和人民币国际化时,就采用了零敲碎打、逐步推进的方式。总之,货币走向国际化必然伴随着某些代价,而LIBOR操纵案让我们再一次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