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海帝国的强大与脆弱

2012/07/10


       日经新闻台北支局 山下和成:台湾鸿海是全球最大电子产品代工服务(EMS)厂商,鸿海董事长郭台铭也以铁腕作风闻名于世。但实际上,郭台铭在公开场合亮相的机会少到了罕见的程度。而且几乎不接受媒体的采访。因为鸿海的业务是为以美国苹果公司为代表的全球大型IT厂商代工生产产品,因此如果不小心泄露了客户的信息就非常麻烦。

麦霸——郭台铭

     不过尽管如此,但每年仍然会有1天,郭台铭会在媒体面前侃侃而谈,这就是在股东大会上。今年的股东大会是6月18日,为了亲耳聆听郭台铭的声音,笔者从台北市驱车1个小时左右赶到了位于新北市的鸿海总部。

图为郭台铭在股东大会上发言
     股东大会会场在5楼的员工活动中心。上午9时过后,身穿深蓝西装、系着灰色领带的郭台铭笑容满面地出现在众人面前。郭台铭身高超过1米8、体格健壮,让人感觉不到他已经是61岁年纪。

     在济济一堂的股东和媒体人等约200人面前,郭台铭开始了滔滔不绝的演讲。从作为主要生产基地的中国大陆的局势到IT市场动态,甚至到中日各自主张主权的岛屿,基本上是无所不谈。

      在长达约1个小时的致辞之后,终于开始进入议案提交和股东提问环节。一名日本股东呼吁:“日本企业虽然技术实力雄厚,但缺乏领导能力。希望借助郭董事长的力量拯救日本”,随后郭台铭带着正合我意的神情强调:台湾和日本拥有无法割裂的关系。我第二任妻子的身体中就流淌日本人的血液。就与夏普的合作表示是Win—Win(双赢)关系,就如同结婚。

     结果,股东大会结束的时间是在下午2点多。如果包含随后的记者会,郭台铭“个人演讲”时间总计长达6个小时。从中不难看出郭台铭拥有着不知疲倦的精力和强烈的独裁作风。在讲台上,虽然除了郭台铭之外还有7~8名董事在座,但所有人均几乎未能获得发言机会。

独裁带来的风险

      鸿海2011年的合并销售额约为3.45万亿新台币,急增至2007年的约2倍。“郭董事长决定一切”这种简单的经营结构和决策速度是鸿海强大的原因之一。

      与持续陷入苦战的日本IT厂商相比,在台湾企业身上能够感受到勃勃生机,这在很多程度上是因为台湾企业的历史比日本企业短,像郭台铭这样的创业者一代仍然活跃在第一线。全球最大半导体代工企业、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TSMC)也在由80岁高龄的董事长张忠谋掌舵。

     但另一方面,鸿海的快速增长也面临着没有郭台铭就有经营的风险。目前仍然很难看到有才干的辅佐者和接班人发挥作用。


图为鸿海的台湾总部
     正因为其独裁作风,郭台铭的言论经常引发争议。在股东大会后的记者会上,在谈到预定出资收购夏普约9.9%股权时,郭台铭表示希望进一步增加投资,并称而夏普也希望如此,正在进行磋商。但夏普社长奥田隆司则在6月26日的股东大会上对此进行了明确否认,称夏普没有进一步接受出资的计划。

     鸿海的发言人在接受日经新闻采访时表示不打算提高对夏普的出资比例,称郭董事长在股东大会的发言是表示即使股价下跌,夏普的价值并没有改变的意思。事实上收回了郭台铭的发言。

增长战略迎来转折点

     鸿海股东大会透漏出来的另一个风险是今后的成长战略越来越模糊。由于中国内地的人工费出现上涨,2005年曾经高达6%左右的营业利润率到今年1~3月,已经降至1.5%。这与销售额的快速增长形成强烈反差。

     郭台铭在股东大会上谈到中国内地的业务时,强调今后将推进工厂自动化,力争在5~10年内替代100万名劳动力。另一方面还表示今后将强化商业和贸易领域投资,透露了通过扩大家电量贩店和IT产品安装与维修服务业务来吸收剩余人员的经营模式。

    不过,这些计划能否实现都存在着疑问。台湾调查公司拓墣产业研究所副所长杨胜帆指出,中国内地的流通业竞争激烈,鸿海计划的增长性充满未知数。

     依靠独裁皇帝般的郭台铭的才智,“鸿海帝国”迅速扩大了版图。不过,眼下扩张的质量明显跟不上经营规模扩大的脚步。如果只有进攻,而无法建立坚实的立足点,“帝国”的衰退或许出人意料地会很快到来。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