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驱逐舰事故频发看到的
2017/08/23
高坂哲郎:8月21日,在马六甲海峡附近发生了美国海军宙斯盾驱逐舰“约翰·麦凯恩号”与油轮相撞的事故,导致驱逐舰船尾附近受损。6月,在伊豆半岛海域刚刚发生了美国海军宙斯盾舰“菲茨杰拉德号”与集装箱船相撞的事故。目前出现了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第7舰队有两艘驱逐舰因维修被迫离岗的异常事态。因中国海军的活动日益活跃以及朝鲜的核与导弹威胁,美国海军在亚洲近海的任务非常繁忙。这两次事故给美国海军造成了沉重打击。
![]() |
“约翰·麦凯恩号”与商船相撞后驶入新加坡的港口,船尾附近受损严重(美国海军供图,Kyodo) |
此次事故造成船上10人失踪,5人受伤。虽然与6月的事故相比受损程度好像较轻,但也必须要离岗维修。
发生事故的两艘舰艇都是“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从1980年代后半期开始建造了60多艘,属于美国海军中最普通的类型。主要负责从外敌攻击中保护航母等本方舰艇,并执行导弹防御(MD)及打击海盗等多种任务。
以日本横须贺港为大本营的美国第7舰队负责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的广泛海域,压制着朝鲜、中国和俄罗斯等,维护地区稳定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另一方面,美国在奥巴马政府时代开始压缩因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而膨胀的国防费用。美国海军也受到影响,航母、巡洋舰和驱逐舰都无法再随意投入使用。只能通过很少的数量应对持续增加的任务量,情况非常严峻。
![]() |
近日,6月的事故被查明是因为美国驱逐舰的警戒监控存在疏漏。此次事故的原因尚未调查清楚,但可能是因为美国海军“疲劳过度”而出现了疏忽。
此次发生事故的驱逐舰之前刚刚在南海南沙群岛海域参加了“航行自由”行动。
这是在特朗普政府下第3次实施的航行自由行动。日本安保相关人员指出:“可以认为美军在南海的优势正迅速丧失,以至于不得不进行了多次行动”。
2017年4月,美国航母“卡尔·文森号”为了牵制朝鲜突然从新加坡海域驶向朝鲜半岛周边海域。为了避开南海,“卡尔·文森号”选择了穿过印度尼西亚与菲律宾群岛的路线北上。可能是不想遭到中国海军潜水舰等的妨碍。
虽然还取决于今后负责东太平洋的第3舰队何时能提供几艘援助驱逐舰,但美国海军第7舰队目前能投入作战的舰艇减少是沉重的事实。要求日本增加所承担任务的声音将进一步高涨。中国军队、朝鲜军队和俄罗斯军队等肯定也会对美军意料之外的“乌龙球”感到暗喜。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 高坂哲郎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