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无工厂”经营的陷阱
2012/05/11
![]() |
现在,宏碁已经陷入困境。信息产品的主角已经从个人电脑转向了智能手机,宏碁主营的个人电脑销售开始低迷,2011年财年(合并决算)出现了高达66亿新台币的最终亏损。今年的1~3月(合并决算)的销售额较上年同期下降12%,仅为1130亿新台币,最终盈利也下降了72%为3亿新台币,其重建战略依然前途未卜。
宏碁并不是第一次陷入经营危机。2000年到2001年的IT(信息技术)产业萧条时,宏碁的销售额也曾锐减。当时的宏碁业务结构与韩国三星和日本的家电厂商相似。除了电脑组装工厂之外,还拥有半导体及液晶面板等相关领域的零件工厂,还拥有软件开发和网络业务等部门。每个部门的规模都不大不小,在IT产业萧条的大背景下宏碁的业绩陷入了低迷。
面对危机,公司创始人施振荣开始实施剥离工厂资产的大胆重组。宏碁仅保留了电脑业务,其他业务都或剥离或出售,将集团拆分。而且,就连总公司的电脑工厂也以子公司形式剥离,至此,宏碁不再拥有任何工厂。
不再拥有任何工厂的宏碁不仅把电脑的生产业务委托给已经独立出去的子公司,还委托给鸿海精密工业和广达电脑等EMS(电子产品代工服务)厂商。宏碁在撤出组装业务的同时,将经营资源集中于销售领域,在欧洲市场发起销售攻势。由于上网本热销等原因,宏碁甚至一度跃居个人电脑销量世界第2位。
宏碁的员工人数约为5~8千人,仅为其竞争对手美国惠普(HP)和美国戴尔的数分之一。销售额规模巨大,但人工费等成本很低,因此在IT产业萧条过后,宏碁仍实现稳定盈利。其不持有工厂的经营战略一时间名声鼎沸。但在那一时期,在参观了宏碁在台湾的一家大型代工工厂之后,笔者隐隐感觉到了宏碁经营上的风险。
![]() |
在一家宏碁的大型代工工厂,笔者问一名高管“这些产品是宏碁设计的吗?”,得到的回答是,“不,设计也由我们负责”。大型代工厂商不仅负责组装,一般还会负责设计和开发。在个人电脑行业,由代工厂商主导产品开发已经变得非常普遍。
代工厂商真是方便。从设计到开发、再到零件采购,什么都可以代办。最近,代工厂商还可以提供产品运输和库存管理服务,甚至帮助实行一部分市场营销职能。如果将业务全盘交给代工厂商,家电厂商就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了。如果产品滞销,只要终止对代工厂商的委托即可,无需为工厂倒闭和裁员而烦恼。但是,过于依赖代工厂商将使厂家自身开拓业务的能力衰弱。
宏碁在剥离工厂之际,大部分研究开发(R&D)部门也一并进行了剥离。因为研发与生产是一个整体。虽然可以说这是理所当然的决策,但这可能导致宏碁新产品的开发和投入步履缓慢。可以说,积极策划全新产品并迅速进行大规模生产的代工厂商是不存在的。果不其然,宏碁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业务转移的动作迟后,最终面对的是销售额减少的结果。
日本的厂商均以工厂为基础,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实现了发展。与台湾企业相比,日企的研发与工厂的结合程度更加紧密。这样的企业如果失去工厂,新产品开发的能力也会变弱。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代工厂商,哪些业务该由自己来负责?美国苹果公司没有工厂,而是与最大代工厂商鸿海一同成长,但苹果无疑深刻理解着委托业务代工的范畴和划分这个范畴的方法。
进行资产轻量化,将业务全盘委托给其他公司,最终自己陷入没有任何资产,也就是“零资产”的境地,那结果很可能是鸡飞蛋打。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