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硅谷”都是浮云
2012/05/11
![]() |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曾一度遭解雇,但回归之后 打造了成功神话 |
上述各种“硅谷”的共同点在于都是“IT(信息技术)企业和研究所聚集的高科技园区”和“促进风险创业的重点地区”。但与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正牌硅谷相比,均有形似而神非之感。 “日本的年轻人是希望进入像丰田那样的大企业工作?还是希望创建像丰田那样的企业?”在称得上硅谷发源地的斯坦福大学4月进行有关日本的分组讨论时,一名小组讨论参与者提出了上述问题。如果反过来观察这一问题,就能发现硅谷与其他地区存在差异的理由。这是因为与其说硅谷是“高科技聚集地”,不如说硅谷是“渴望创立下一个苹果和谷歌的人才聚集地”。
假设有2家企业,A公司由具有创业失败经历的经营者创建,而B公司则由首次创业的经营者创建。业务计划大体相同,作为投资者,你会投资哪家企业呢?
这是在硅谷经常遇到的问题。答案是A公司。“A公司经营者从失败中吸取了经验教训,不会再重蹈覆辙。因此,成功的概率就会相应提高”,这是硅谷的“常识”,这种想法构成了宽容对待失败者的环境基础。
提到硅谷孕育的最大英雄,无疑是去年10月去世的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乔布斯曾经吸食毒品,并从大学退学。由于人际关系的复杂,乔布斯曾是一度被自己创建的苹果驱逐的失败者。不过在硅谷,与失败的风险相比,更加重视创业者发起挑战和再次挑战的勇气,对成功者毫不嫉妒,并给与祝福,这样的氛围让乔布斯屡次获得机会,并最终成为成功者。
![]() |
苹果就在乔布斯居住的这处民宅中创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Los Altos市) |
根据乔布斯的正式授权自传,在硅谷也算得上“异类”的乔布斯在少年时代曾经参加过惠普以地区儿童为对象举办的“探索俱乐部”。当时,乔布斯第1次接触了计算机。不仅如此,在探索俱乐部当被要求“自己制作某种物品”时,乔布斯为获得必要的零件,曾直接将电话打到休利特家。当地最大企业的老板和这个素昧平生突然打来电话的少年交谈了20分钟。结果,在高中1年级的暑假时,乔布斯获得了到惠普实习的宝贵机会。这对乔布斯之后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休利特倡导的企业理念“惠普之道”是,“人们希望从事有价值的、创造性的工作,如果置身于相应的环境,任何人都会这样”。 惠普不看重衣着、头衔、年龄、性别、宗教以及学历,重视的是员工拥有什么样的想法,以及打算如何实现这些想法,可以说,硅谷的“常识”是休利特价值观的集大成。
![]() |
苹果总部(加利福尼亚州库比蒂诺市) |
最近的代表例子是Facebook首席执行官(CEO)马克·扎克伯格。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上学时创业,随后将总部迁到了硅谷。这是因为硅谷拥有很多风险投资人愿意给创业者投资,在硅谷能专心发展事业,即使失败也有机会东山再起。
扎克伯格于今年3月访问中国时,与女友在街上散步的情形被拍到,随后在互联网上流传开来。这次外出引发了极大关注,但在硅谷出现在街上也很少受到关注。乔布斯在生前低调居住于一个住宅区的一角,并和普通人一样在周围散步、购物和就餐。即使有人羡慕成功者,想要追随成功者,在这里也不会一拥而上。
硅谷为何如此独一无二?硅谷既不是工业园区和研究所,也不是风险公司孵化机构。在这里,有机会发起挑战,即使失败也可能东山再起,而且有赞赏成功者的氛围。正因为如此,只要希望获得成功的年轻人不断从中国、印度和俄罗斯聚集到硅谷,硅谷的优势就不会发生改变。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