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中国经济
2012/04/24
![]() |
1~3月的季度增长率与增长开始放缓前的2010年10~12月的9.8%相比,下滑1.7个百分点。但市场未出现动荡的原因在于中国政府将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下调0.5个百分点,调至7.5%,经济增长放缓产生的心理冲击有所减弱。
实际经济运行方面也出现了积极的因素。首先,自2010年起实施的紧缩政策见效,最令人担忧的通货膨胀开始进入平稳状态。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为3.6%,与去年7月相比放缓了2.9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工业生产和个人消费方面也开始出现复苏迹象。
而更重要的是资金动态。1~3月,人民币融资增加了2.4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70亿元。融资额的增加绝非偶然。中国经济的特征就是即使在经济减速局面下,信贷仍会增长。
中国政府于去年12月决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转向货币宽松政策。但是,在中国金融政策中最为有效的手段是对银行进行指导。最近的融资动态暗示了中国金融当局已经要求银行稍稍放宽信贷的水龙头。
盛来运在13日记者会上的表态就是基于这样的经济走势。对于记者对中国经济何时触底的提问,盛来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称这“并不重要”。但同时断言称,“经济走势将会继续保持适度较快增长,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根本变化”。
中国自2003年经济增长率突破10%以来,经济运行一直以防止“大起大落”为首要目标。但政策出台时机经常陷入被动,突然停止融资和关停工厂等强硬举措突出。
自从中国出台4万亿元经济刺激政策渡过雷曼危机以来,防止“大起大落”的说法已经很少出现。金融政策从宽松转向紧缩,再转向宽松,一直机动灵活地进行调整,应对通货膨胀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减速。
4月13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重新确认了“加强政策储备,预留政策空间,做好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准备,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的方针。这也可以解读为经济情况仍不十分迫切,中国有信心先发制人应对变化。
但中国仍然面临众多结构性问题。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跟上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贫富差距仍然严峻,不公平的税制和既得权益也几乎原封不动。而且,此次的薄熙来事件让全球看到了中国政治的深不可测。
中国将如何应对这些中期课题,其实是否能够解决这些问题都还是未知数。但从目前来看,中国经济逐步呈现出超出预期的稳定也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要从超高增长走向稳定增长,必须解决结构性问题,但也没必要悲观地推测中国经济会马上出现混乱。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