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慕嫉妒恨”不应阻碍中国
2012/04/25
![]() |
全球政治财经界要人参加的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在发言时表示,中国的资源开发对海外企业是开放的,当提及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在渤海进行投资时,会场上的中国人中就扬起一片掌声与笑声。
这幕情景出现在以能源为主题的会议上,当时话题正集中在中国企业在海外的业务受阻上。康菲在中国因2011年的渤海海底油田漏油事故而有名。此前中国一直被欧美批评“掠取资源”、“破坏环境”,这一幕让人感受到中国人心中积郁的愤怒。
以安全保障上的担忧为由华为被禁止参与澳大利亚高速宽带网项目投标。中国石化董事长傅成玉称发达国家的保护主义非常严重,尤其是最近发生在澳大利亚的事。傅成玉的发言也赢得了喝彩。傅成玉在担任另一家国有石油公司中海油的董事长期间,曾由于美国国会的反对而被迫放弃收购美国石油巨头优尼科。
在中国,像傅成玉那样在同一行业的国企间调动的情况并不少见。国企高层转任政府高官的情况也很多。世银在今年2月底发布的报告中警告称中国政府和国企密切结合占据经济核心地位,在阻碍民营企业的发展。
一个月后,现身博鰲论坛的世银总裁佐利克好像是前来接受批评的。中国政府相关人士在一同出席的会议上说佐利克“不懂中国国情”。中国的一些记者们也激烈地追问佐利克“为什么要把已经出了问题的欧美经济体系硬加给中国?”佐利克一脸的不耐烦。
通过对外开放扩大内需,中国不谋求霸权——在4月2日的博鳌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副总理李克强强调中国将走国际合作的道路。但是,与中国下届总理最有力人选罗列的华丽词句相反的是,认为发达国家在阻挠中国发展的怨愤正如熔岩在积蓄。
而如果说对发达国家的恼恨会有助于本国产业的增长,答案却是未必如此。在已成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中国,保持同比2位数增长势头的是德国大众和美国通用汽车等与外资厂商合资的企业。欧洲高档品牌车旺销,而比亚迪等中国品牌车销量低于上一年的月份十分醒目。中国人对发达国家品牌的向往只增不减。
比亚迪、吉利以及奇瑞汽车,曾经是不与外资联手的中国厂商的代表,但现在这3家公司却无一例外地也在仰仗发达国家的品牌号召力。比亚迪在电动汽车开发和生产领域与德国戴姆勒合作。而吉利则收购了瑞典的高档车品牌“沃尔沃”。守到最后的奇瑞也于今年3月决定携手印度塔塔汽车旗下的英国高档车捷豹路虎(JLR),合资生产JLR品牌车。
中国政府在2月底出台把公车限定为中国品牌的方针,让外资厂商无不感到震惊。大众的“奥迪”等海外品牌占据公车8成的现状出现急转弯。反映出了中国谋求培育本国品牌车却迟迟无法实现的焦虑。
去年8月,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查检疫总局在记者会上称丰田汽车的死伤事故稍有点多。这句话令丰田感到惊慌不安。在涉及一般品质问题的记者会上,整车厂商中丰田是唯一被点名的企业,但丰田车的事故并非特别多。海外品牌车很容易被当成安全问题的靶子。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日本和韩国采购公车也曾仅选用本国车。但日韩企业提高实力依靠的并非是政府的保护政策,而是在严峻的竞争中不断提升品质和成本竞争力的结果。中国不应该把对发达国家的恼怒和对抗心理轻易就变成保护政策,而应该转化为脚踏实地地提高产品质量的努力。
相关报道:
华为背负的中国威胁论
世行:中国的改革不可或缺
一中国男性闯入世行记者会反对民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