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鸿海和三星的死穴

2012/04/09


       日经新闻亚洲部副部长 村山宏:家电和电子行业迎来了台湾鸿海精密工业和韩国三星电子的两强时代。鸿海和三星都是彻底贯彻从零部件到产品组装所有环节都自己来做的自给自足主义。只要是看好的领域,就投入巨额资金,然后利用巨大的工厂规模将竞争对手杀得落花流水。销售额达到10万亿日元规模的两个巨人鸿海和三星难道就没有死穴?

     因液晶面板销售低迷而陷入困境的夏普最终选择接受鸿海的注资。夏普社长奥田隆司在3月2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单独实施垂直整合有极限”。所谓垂直整合指的是从设计、零部件制造、产品组装到销售的全部环节都自主完成的经营模式。几乎所有日本家电和电子厂商都是依靠这种垂直整合模式实现了增长。但是,现在这种所有环节都由自己来做的垂直整合模式在日本已成昔日黄花。

     被视为垂直整合模式王者的松下也在面板业务领域出现了亏损,因此松下社长大坪文雄表示,“今后必须探讨要在多大程度上实行自给自足主义”。垂直整合模式需要巨额设备投资,如果好不容易建起来的工厂开工率不足,经营马上就会出问题。夏普通过重新审视垂直整合模式,希望在与鸿海合作的同时吸纳“水平分工模式”的要素来推进业务。

     不过,虽然垂直整合模式在日本已经没人理睬,但鸿海和三星这两大巨人却仍然在垂直整合的路上奋勇前行。鸿海原本就是专营产品组装的代工EMS企业。因此熟知与其他公司合作。液晶面板等基础部件一直都从其他公司采购,从未进行过自主生产。但鸿海2010年把拥有液晶面板领域全球市场份额第4的奇美电子收入旗下,在此次与夏普的合作中,又承诺购买夏普堺工厂液晶面板的一半产品。明知存在风险,鸿海还是义无反顾地闯入上游基础部件业务领域。

     鸿海实施垂直整合有它的理由。在变化激烈的家电和IT行业中,要根据客户企业的需求迅速大量生产出多类商品,必须保证液晶面板等上游产业部门的稳定供应。在智能手机和电视的生产领域与鸿海竞争的三星则在集团内部拥有半导体和面板工厂,一直以来都是在投放新产品时以迅猛的速度启动量产体制,进而逼得竞争对手走投无路。如果基础部件要仰仗其他公司,在量产速度上就将受制于人。为抗衡三星,鸿海只能选择实施垂直整合。


     但是,这种垂直整合经营模式的成立需要非常苛刻的条件。首先,持续进行巨额设备投资不可或缺。三星计划将2012年的设备投资提高至25万亿韩元,较上一年增长9%。为了能够与半导体和面板专业厂商比肩并持续掌握价格主导权,就必须一直保持最尖端技术的量产体制。这就需要巨额设备投资。

     而更加重要的是将生产的大量部件全部销售出去的能力。用自主生产的零部件组装的最终产品要一件不剩地卖出去。如果出现了库存,影响到巨大工厂的开工率,马上就会走向崩溃。使三星成长为全球企业的与其说是果断的设备投资,不如说是其拥有能够销售大量产品的营销团队。三星的营销团队不仅在发达国家,就连非洲和中南美都构筑起营销网络,拼命推销三星品牌。在这一点上鸿海也没有落后。鸿海在抢夺其他代工厂商订单的过程成长起来。鸿海在欧美家电和IT厂商中建立了广泛的人际关系,展开了贪婪的争取订单的营销攻势。

     决定垂直整合模式成败的关键在于销售能力。如果无法将产品完全销售出去,必然导致工厂开工率下降。如果担心开工率下降而减少设备投资,在规模上就会变得不利,在生产成本上输给对手。如此下来,财务状况恶化,也就没有能力进行新的设备投资。日本企业的垂直整合就是因陷入这种恶性循环而土崩瓦解。没有对销售的绝对自信,就无法维持垂直整合。

     鸿海和三星在垂直整合的路上猛烈前行。如果说仍在不断增长的这两大巨人也有死穴,那肯定就是销售能力的下降。如果产品无法销售出去,恐怕巨人也很快会陷入与日本企业同样的恶性循环中去。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