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电池的“破坏力”
2012/04/06
在江苏省常州市,有一家去年跃居世界市场份额第4的光伏电池厂商,这就是天合光能。去年年底访问这家工厂时,这里还曾尘土飞扬,而如今这里已经建成
![]() |
图为中国浙江省内德光伏电池企业内 |
天合光能的优势在于彻底的生产效率优化。这家工厂构建了从基板材料硅块、晶圆、面板到模块的一条龙生产体制。该公司负责人王勇表示,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往人工完成的工艺现在也开始采用自动化。目前积极增加产能的企业不仅天合光能一家。去年面板供货量达到1.6吉瓦的英利绿色能源也计划今年最多增加5成供货量。这种规模表明,该公司已经将超越世界最大光伏电池企业尚德电力纳入视野。而尚德电力也计划最多增加2成供货量,达到2.5吉瓦。
当然,由于受世界性竞争激化的影响,中国企业也已经疲惫不堪。尚德电力2011财年净利润出现了高达10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英利绿色能源也出现了5亿美元的亏损,天合光能也亏损了4千万美元。中国企业之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依然积极扩张,天合光能营销战略负责人Mark Kingsley表示,这是因为在装置产业化的光伏电池市场上,只有扩大规模才能生存下去。
据欧洲光伏发电产业协会(EPIA)统计显示,世界光伏发电设备的新增容量去年为27.7吉瓦。虽然占世界需求8成的欧洲因债务危机而减少了补贴政策,但由于低价产品的普及等原因仍然较上年增长66.9%,呈现出高增长态势。去年新市场也开始得到开发,其中北美市场规模已经增至上一年的2倍。
对于生产量8成以上用于出口的中国企业而言,好消息是目前中国市场的增长。去年7月,中国政府出台的光伏发电电力收购制度推动了太阳能的普及。据EPIA统计显示,去年中国的新增容量较上年增长4倍,为2吉瓦。仅次于意大利和德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3大市场。
中国企业已经将备受期待的中国市场基本纳入囊中。中国政府的收购价格为每千瓦时1元,与日本正在讨论的每千瓦时40日元(约合人民币3元)左右的收购价相比价格差距悬殊。中国企业即便如此仍能盈利,说明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仅为日本企业的1/3。在中国拓展光伏电池业务的一家日资企业高管带着无奈的表情称,“这是日本厂商难以达到的水平”。
中国光伏电池正在席卷世界,德国Q-Cells就是正面遭遇这股强风的企业之一。在中国企业的攻势下,该公司的产品价格1年内下跌了一半,而为削减成本将生产转移到马来西亚的举措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日本企业也不例外。日本第2大光伏电池厂商京瓷一直在打造产品的高品质,并与价格竞争保持距离,但由于中国企业的攻势等导致面板价格出现下降,其业绩也出现了恶化。该公司前田辰巳副社长称:“目前世界各大企业普遍出现了亏损,这种状态很不正常”。
夏普的光伏电池业务在2011财年则出现了逆转,据说从上一财年的盈利变为出现240亿日元的亏损。为避免汇率变动的影响,日本企业正将光伏电池生产转移到海外。夏普会长片山干雄表示,“仅仅依靠光伏电池单品的制造和销售已经很难确保盈利”。因此日本企业已经开始进军光伏发电站的建设和维护业务领域。与三洋电机完成合并的松下也不例外。该公司斥资约450亿日元在马来西亚新建光伏电池工厂,希望借助海外一条龙生产体制来提高成本竞争力。
在日本国内,今年7月可再生能源特别措施法将开始实施,而光伏发电全量收购计划也将开始。对此一些日本厂商高管称,日本光伏产业在期待“市场扩大”的同时,也越来越担心“低价的中国产品迅速流入日本”。
对于具有明显成本竞争力的中国企业,一家外资企业认为“中国地方政府或明或暗提供了扶持”。日本国内企业也流露出不满,称“收购制度应该以满足一定转换效率和品质标准的产品为对象”。
发达国家投向中国光伏产业的视线正日益严厉,但中国企业仍没有停顿的兆头。在明知亏损的前提下,只要情况仍然允许,中国企业继续向世界市场推出光伏电池。英利绿色能源董事长苗连生在2011财年的年报发布会上称,将以强大的品牌号召力、最尖端技术和成本竞争力不断扩大全球市场份额。
(菅原透于上海、岩正文枝 、堀江耕平)
相关报道:德国太阳能巨头Q-Cells宣布将申请破产
美国做出向中国太阳能电池征反补贴税裁决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