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未来中日关系亮起的黄灯

2012/03/16


图为接受本次采访的徐茜(左)和姜梅(右)两位中国留学生。
       日经新闻编辑委员 吉田忠则:人员交流可以使未来的中日关系稳步发展,但现在人员交流的扩大却亮起了黄灯。为学日语而到日本的中国年轻人正在减少。虽然去年3月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的因素很大,但实际上原因绝不止这一个。

    在地震袭来时,在日本东北地区最大城市仙台的日语学校学习的中国女学生姜梅正在宿舍休息,正要去打工。突然间天摇地晃。原本以为会马上停止,但房间一直在晃,架子上的东西不断掉下来。姜梅忍不住去跑了出去,看到2名中国女学生在哭泣,谁也没有经历过如此巨大的地震。

      地震发生后,在日本各国留学生纷纷回国。中国留学生也不例外。对核电站事故导致的放射性污染的恐惧让他们踏上了回国之路。姜梅也在地震发生大约10天后回到故乡黑龙江。但姜梅想好了地震的影响告一段落就马上重返日本。

       姜梅的家人当然非常担心。祖母劝说她,“不要再去日本了”。姜梅回答说“不要紧,不要紧”。留学日本还不到半年,姜梅不希望半途而废。5月份,她活泼的身影又出现在仙台的日语学校里。

     在同一家日语学校学习的徐茜是去年7月到日本的。当时,朋友们都表示反对,又不是地震之前就到日本留学的,为什么地震已经发生了还决定到日本呢?大家都担心,“为了你未来的孩子也要慎重”。

     徐茜从小就非常喜欢日本的动画片。《银魂》、《妖精的尾巴》、《海贼王》都是她的所爱,徐茜梦想成为配音演员。她从网上购买了日语教科书,一边看动画片一边自学日语。

      就这样,徐茜到日本留学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徐茜的母亲劝她说,“女孩子只要大学毕业就足够了。接下来应该上班、结婚”。但徐茜意志非常坚决,父母只好同意她到日本留学。之所以选择了仙台是因为父母认为仙台是“鲁迅曾经留学过的地方”。

    尽管遇到巨大地震,出现核电站事故,却选择留在日本的姜梅和在地震后到日本的徐茜将成为今后中日关系的希望之灯。但是,日本接受中国留学生事业正面临着危机,姜梅和徐茜很可能成为少数派。

     2人就读的仙台语言学校在地震发生时有177名学生,其中中国学生128人,占整体的7成。而今年4月只有45人。其中中国学生为11人,已经锐减至1年前的10分之1以下。相对于毕业学生人数,新入学学生人数少得可怜。


     仙台语言学校理事长泉冈春美表示,“原因在于核电站事故。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到日本留学。在仙台,有的学校比我们的情况还要糟糕,4月将关闭。虽然我们在为录取学生做努力,但这样下去将非常困难”。

     情况严峻的不仅仅是遭受地震袭击的日本东北地区。据日语教育振兴协会的统计,今年4月,为进入日语学校等教育机构而申请在留资格的中国人为6956人,相比1年前减少了17%。与去年10月入学的申请人数相比,虽然降幅有所收窄,但是否已经触底仍然是未知数。

     而且,到日语学校留学的中国学生减少的原因不能完全断言是因为地震。日语教育振兴协会理事长佐藤次郎指出,“以前,实现经济飞跃的日本作为亚洲的留学目的地曾经非常有魅力。但最近情况发生了改变,日本和韩国与新加坡之间争夺留学生的竞争正日趋激烈”。

     实际上,去年4月申请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与1年前相比,减少了约2700人。虽然因调查对象数量不同而无法进行单纯比较,但佐藤表示,“以前没出现过申请人数减少的现象”。由于申请手续在地震前就应该结束,因此无法用地震来解释申请人数减少的现象。

     中国2010年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日本,近期也不会停止增长。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中国留学生左右着各国的增长战略。另一方面,在企业的国际战略和文化方面,韩国明显在突飞猛进。现在,日本在争夺留学生方面已经没有优势。而东日本大地震又让日本雪上加霜。

     在仙台学习日语的姜梅今年4月将升入短期大学。姜梅说:“毕业以后希望在日本工作”。而徐茜今年4月起将成为东北大学的旁听生,然后参加研究生考试。东北大学的前身是鲁迅曾学习过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如果考试合格,她将在鲁迅留学100多年后,于明年春季在东北大学开始研究生活。

     为了让在合作与摩擦之间动荡的中日关系得以稳定发展,必须强化人际关系。而留学生就是人员往来的基础。日语教育振兴协会理事长佐藤表示,为了不让姜梅和徐茜这样的留学生成为少数派,“日本有必要在整体上加大争夺留学生的力度”。

(日经新闻编辑委员 吉田忠则)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