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统计数字并未说谎

2015/10/29


       中国经济减速将会持续到何时?这一悬念让全世界惴惴不安。中国政府10月19日公布三季度实际经济增长率为6.9%,时隔6年半跌破7%,但有人怀疑实际数字应更低。为什么中国无视全世界的担忧,不真正采取经济刺激措施呢?统计数字真的反映出实际经济状况吗?

        李克强总理9月中旬的讲话已经清楚地表明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实质性危机。在参观辽宁省一家成立于1914年的老牌大型重工装备制造厂时,李克强称“东北的装备制造有底蕴,但转型升级的任务也很紧迫”。

    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贷款发放量

      辽宁这片土地和李克强总理有着不解之缘。在2007年担任辽宁省委书记时,李克强曾向美国驻华大使表示,国内生产总值(GDP)只能用于参考,一般通过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银行贷款发放量这3个数据判断经济增速。

 
       3个数据随后被称作“克强指数”成为观察中国经济的重要指标。眼下这3个数据所显示的状况非常严峻。例如今年8月的铁路货运同比下降了15%。辽宁省的官员在总理视察后坦露出目前的困境:“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困难”。

       今年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比二季度低了0.1个百分点,证明中国经济存在减速趋势。但有些进驻中国的日系厂商不是很肯定地表示“感觉公布数字有些虚高”。尽管对GDP统计的不信任感增强,但也未必就能肯定自己掌握的是实际状况。

        行业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完全不一样。经营“优衣库”的迅销公司会长兼社长柳井正在10月8日的记者会上就中国经济表示:“尽管出现短期调整,但不会成为非常事态”。受益于中国业务,该公司的净利润创下了历史新高。

    “世界工厂”已成为历史


  
吉田忠则 的其他文章

  人民币这次是扛不住了?

  东北三省与浙江到底差在哪儿?

  中国该如何应对房地产软肋

  如果习近平和安倍笑着握手

  中国统计指标,何时让人看懂

  中国“新常态”下的“平常心”

  中国不良债权让人看不懂

  这是一场赌上政治生命的博弈


  中国经济的“懦夫游戏”

  是谁在阻碍中国就业

  中国房地产税的尴尬

  中国资本限制管理手段已到极限

  中国是日美的粘合剂

  阳光政策和中国经济的微妙关系

 
   

       事情的真相是,10年前拉动经济增长的是以制造业为主的第2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达到了47%。

       以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契机,中国的贸易额迅速扩大,一度被誉为“世界工厂”,但这已经成为过去。从2005年的统计来看,服务业和零售业等第3产业所占比重为41%。在经过10年之后,今年前三季度的GDP中,第3产业所占比重已经上升到51%,高出第2产业约11个百分点。

       增长率也形成鲜明对比。第3产业增长8.4%,第2产业则只有6%。零售业和服务业等的坚挺弥补了制造业的减速,总体上维持着近7%的增长率,这就是中国经济当前的状况。这一势头还波及到海外,成为目前日本人所看到的访日中国游客的“爆买”。

      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起因是2008年雷曼危机时实施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当时中国政府担心全球经济陷入同步衰退,于是推出经济刺激措施,但由于规模过大,导致生产设备严重过剩,使得制造业至今仍在困境中苦苦挣扎。这期间以城市为中心,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将服务业和零售业推升到主要产业的地位。

       因此,日本制造业人士感觉“增长率接近7%不正常”也是有情可原,因为他们并不掌握经济的总体状况。


        中国重点培育的第3产业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今年前3季度的消费增长11%,而电商则增长了36%。

      “分裂状态”将持续到何时

        坚挺的第3产业和拖累经济的第2产业呈“分裂状态”,中国经济的这一现状将会持续何时呢?9月份在土耳其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财政部长楼继伟认为今后5年将是结构转型的阵痛期。中国当局者似乎也尚未看到隧道的出口。

        在李克强总理指出问题的东北地区,有许多效率低下的老旧重工业工厂,这里面就凝缩了中国经济的难题。现在只关注增长率跌破7%,但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上半年增长率更低,分别只有5.1%和6.1%,而辽宁省更是只有2.6%。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 吉田忠则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