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眼前利益与未来投资
2012/03/09
![]() |
2月1日在立法会上公布2012年度预算案的香港官员。 |
新年度预算案具有强烈的以扩大财政投资来支撑经济的色彩,总支出达到3937亿港元,同比增长7%。其中香港政府最重视的是约800亿港元为防备经济下行而采取的举措。所提出的“稳经济”、“保民生”似乎并不仅仅是一个口号。
其重要支柱就是承担至少120万人就业的中小企业对策。由政府机构扩充现行的信用保证制度,完善民间银行向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除免除商业登记税和限时性地降低法人税等措施外,还试验性地实施小额货款。目的是在拓展小企业主资金筹集手段的同时,促进创业活动。
另一个重点是通过提高纳税起征点和扩大抚养扣除范围等来实施的中产阶层对策。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认为这是以经济形势严峻为设想,希望尽可能地把钱转到每个人的手里。并表示如果没有这些预算措施,2012年的经济增长率估计在-0.5%~+1.5%之间,显示出香港政府决心阻止自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有可能首次出现的负增长。为此,香港工业总会主席钟志平对预算案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让企业和市民具备抵御经济寒冬的能力,显示出了政府的危机感。
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人批评预算案没有触及到结构问题。普华永道(PwC)的合伙人王锐强指出对于经济结构变化与人口老龄化、贫富差距扩大等香港所面临的长期性课题,预算案中没有加入新的措施。只有一些临时性措施和过去政策的延续。
扩大税收基础问题是受到批评的地方之一。香港不仅没有消费税,而且所得税税率也仅15%。达到一定标准的纳税人仅约140万,只占人口不到2成的比例。有人认为,在经济一直保持增长、通货膨胀持续平稳的情况下,根据未来人口结构与增长潜力,现在是对1976年以来的税制进行彻底改革的最好时机。即使在欧债危机最严重的2011年,香港经济也实现了5%的增长,但由于严重依赖外部经济,因此无法保证今后的持续性。
但在新年度预算案里,却反而通过提高门槛,对约一成的现行纳税人网开一面。曾建议香港向对消费影响相对较小的奢侈品征收“奢侈品税”的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协会大中华区分会会长潘志威对预算案表示不满,表示对于完全没有采取措施扩大税收基础感到震惊。关于“投资未来”,也有很多人认为是有名无实。
香港政府截止到3月底拥有6621亿港元的财政储备,相当于约2年的财政支出。这让发达国家异常羡慕。这项财政盈余的回报方式是本年度向每位满18周岁的香港永久居民发放6000港元。在新年度预算案里尽管不再有这样明显的“撒钱”行动,但从总体来看可以说仍是眼前的“经济对策”优先于“结构改革”。
香港经济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在经济剧变时期仍能确保如此健康的财政,这一点应当给予很高评价。但为了未来如何用好这一盈余?这一重大历史问题将留给3月25日当选、7月份上任的新任行政长官领导下的新一届政府。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