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常态”下的亚洲
2015/05/19
![]() |
曼谷商店降价“常态化”(小林健) |
泰国的消费者物价(CPI)今年1、2、3月均陷入负增长,4月也同比下滑1%。除了面向百姓的市场外,面向中上阶层的百货店和商业街也一直在打折。由于内需萎靡不振,去年泰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仅同比增长0.7%。但是内需不振不仅仅是因为泰国的政治局势不稳定。
在泰国东部城市尖竹汶府(chanthaburi)经营橡胶园的犹达奥(音译,48岁)垂头丧气地说:“橡胶价格下滑,收入也减少了。已经不再舍得买高价商品了”。面向农户的橡胶收购价格为1千克20泰铢,仅为峰值时的9分之1。在泰国,天然橡胶和棕榈油等农产品价格出现下滑的话,农民的收入就将减少。占人口一半的农民的消费趋冷,内需就会萎靡。
引燃价格下滑的导火索的是中国。天然橡胶和棕榈油是泰国和马来西亚的最大产业,但是由于最大出口对象中国的需求下滑,供需得到缓和。随着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的经济减速,从农作物到资源再到工业产品,所有产品的进口都开始急剧减少。
从中国发布的1~3月期的进出口统计数据来看,对泰国的进口额同比减少13%,对马来西亚的进口额同比下滑8%。两国的出口仅面向中国的比例就达到GDP的15%左右,在对华出口陷入负增长时破坏力十分惊人。供给过剩导致物价下滑,企业和家庭节省开支致使需求低迷加剧了价格下跌。
韩国的对华出口比例达到GDP近20%,或许是受中国新常态影响最严重的国家。1~3月期中国对韩国的进口下滑8%,3、4月韩国的CPI涨幅仅为0.4%,创199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有声音指出为了缓和通货紧缩压力,韩国也应出台货币量化宽松。
亚洲各国期待中国需求增长而实施增产的结果是出现了跨国境的巨大的供给过剩。对于已经习惯高增长和通货膨胀的亚洲各国来说,中国引起的通货紧缩压力是从未体验过的,要切断这一连锁反应并非易事。
本文记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村山宏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