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GDP vs GNP,马英九怎么选
2012/01/18
![]() |
图为马英九在选举胜出后庆祝。(共同) |
在去年12月20日选战正酣之际,拥有80万员工的台湾电子巨头鸿海精密工业宣布进军太阳能电池业务。台湾当局将太阳能电池定位于新一代产业的核心位置。鸿海将投资3千万美元在大陆江苏省建设工厂。该公司是著名的组装企业,为美国苹果公司委托生产iPone与iPad,最近正在迅速扩大液晶等零部件业务。
鸿海可以说是马英九时代台湾企业的象征。该公司2011年的合并销售额估计在1千亿美元左右。销售额在4年间几乎增长一倍,超过松下,直逼韩国三星电子。鸿海成长的原动力正是“中国大陆”。在80万员工当中,大部分都是大陆子公司的工厂作业人员。该公司确立了接受欧美企业订单,利用大陆廉价劳动力进行组装的经营模式。
乘着马英九采取对大陆和平路线的东风,鸿海除建设组装iPad的深圳工厂外,还于2010年在重庆和成都投产生产笔记本电脑的工厂。而此次则是太阳能电池。鸿海在大陆的的业务越多,从台湾进口相关零部件和机械的量也就越多,台湾经济由此受益。鸿海利润越高,股票分红就越多,股价升高又进一步惠及台湾地区经济的良性循环。其他台湾电子企业也不甘落后,广达电脑、仁宝电脑等企业已经把大陆的生产扩大了一倍。
可以说经济一体化推动了两岸双方经济的增长。但在台湾也有人痛恨这种“繁荣”。正如鸿海那样,最近台湾企业的大型投资都在大陆。不在台湾地区建新厂,而是接二连三地关闭旧工厂。有能力的技术人员可以往返于两岸之间收入愈丰,但普通工人却只能随着台湾工厂的关闭而失业。如果拥有资产,就可以购买在大陆投资的企业的股票,分得对大陆投资的一杯残羹,但失业者没有购买股票的余款。
在此次总统选举中,出现批判马英九“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受益者只是有钱人,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声音就是基于这一背景。落在后面的不满阶层转为支持蔡英文,使得马英九在选举中的得票率由上次的58%降到了这次的51%。如果再有50万选民从支持马英九转为支持蔡英文的话,此次选举的胜利者就是蔡英文了。在拥有1800万选民的台湾地区,50万人并不算一个很大的数字。
我们再看一下过去十年间台湾地GDP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在主张独立的陈水扁执政的2000年至2007年,除2001年由于IT泡沫破灭而陷入负增长外,其他年份大致保持在5%以上。而在马英九就任的2008年仅增长0.7%,2009年为负1.9%,经济陷入低迷。虽说金融海啸等导致了全球经济低迷,但两岸关系改善给台湾经济带来的好处似乎没有马英九政权所夸耀的那么多。尽管台湾企业在大陆不断壮大,但恩泽并没有惠及到所有人群。
另一方面,截至2007年,连续8年支撑台湾地区经济增长的是,陈水扁政权推出的“台湾优先”经济政策。陈水扁认为,经济过度依赖中国大陆会影响台湾〝独立”,在限制台湾企业对大陆进行投资的同时,出台了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大型投资进入台湾地区。台湾政府在台南建立了科技园区,接连实现了半导体和液晶面板等领域的高科技产业工厂的招商引资。
如果说马英九时代的代表企业是鸿海,那么象征陈水扁时代的企业代表就是台湾积体电路制造有限公司(TSMC)。该公司在半导体委托生产领域排名世界第一,去年年底的股票总市值达到620亿美元。在亚洲电子产业中,仅次于三星。在陈水扁时代,半导体行业的TSMC、液晶面板行业的友达光电和奇美电子竞相进行了设备投资,各企业都多次在台湾投下了高达数十亿美元的巨额投资。而半导体和液晶面板的相关部件和原材料企业也随着建设工厂。建筑行业到运输行业也都得以参与进来,拉升了经济增长率。
经济增长应选择GDP型还是GNP(国民总生产)型仍然存在着争论。虽然不管GDP还是GNP都是显示经济规模的指标,但在概念上却有一些不同。正如GDP被冠以国内生产总值名称所示,仅仅是将国内产出的附加值全部加在一起。与此相对,GNP则包括国外生产所产生的利息和红利。如果根据重视GNP增长的思维方式,就应该积极推进海外投资和海外生产。这是非常符合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做法。另一方面,也有观点认为应该重视GDP。这是因为,对外投资无法在国内创造就业机会。这种想法认为,为防止产业空洞化,实现均衡的经济增长,国内投资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按照上述观点来看台湾,现任领导人马英九和鸿海可以说是GNP型,而前领导人陈水扁和TSMC则是GDP型。马英九执政以来,台湾企业开始积极对大陆投资。这样一来,台湾就未能培育出新的核心产业。虽然台湾政府要培育太阳能电池和LED产业,但在这2个领域,中国大陆的企业不断扩大工厂激烈竞争,目前已经处于供过于求的局面。在成本偏高的台湾进行生产鲜有优势可言。在此次进军太阳能电池产业时,鸿海之所以选择江苏省也是必然的。
如果台湾没有强大的产业,是否可以仅借助对大陆投资产生的回报来实现增长呢?如果仅仅依靠利息和红利,要维持像此前超过5%的高增长极其困难。台湾之所以依靠投资大陆实现了增长,实际上是因为一直都在将半导体和液晶面板等核心部件出口到中国大陆。台湾地区的出口额相当于GDP的5成,其中对中国大陆的出口额则高居4成。
为了借助对大陆投资实现持续增长,台湾就必须一直拥有对中国大陆有出口优势的强大产业。然而,这并非易事。因为中国大陆和周边各国都紧随其后。在液晶面板领域,韩国台湾的大型厂商正将在中国大陆进行本地化生产纳入视野。就在台湾还在原地踏步时,其竞争对手韩国已经获得了作为新一代面板最有力选项的有机EL量产技术,就要占据优势地位。如果台湾没有了可以出口的产品,不管对大陆投资如何风生水起,经济增长都没有亮丽未来。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国民党马英九政权的第二届任期中,需要的可能正是重视台湾本土的GDP型经济政策。马英九政权必须在激活对台投资的同时,培育包括服务业在内的新产业。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在下一届总统选举中,政权将会被主张〝经济独立”的民进党夺走。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